每日经济新闻

    打赢脱贫攻坚战 企业助力精准扶贫各有绝招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3-10 23:25

    在此前石棉县黄果柑产业扶贫中,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善品公社、吉利控股集团、亚果会、曹操出行、阿里巴巴等社会各界纷纷投身其中。对于如何更好发展石棉县黄果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每经记者 朱万平    每经编辑 杨 翼    

    ▲善品公社、吉利等企业积极参与石棉的脱贫攻坚战 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

    地处四川省西南山区的石棉县,因黄果柑而实现脱贫致富。但这显然还不够,如何让石棉县的黄果柑产业更加壮大,让石棉县的各族人民更加受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此前石棉县黄果柑产业扶贫中,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善品公社、吉利控股集团、亚果会、曹操出行、阿里巴巴等社会各界纷纷投身其中。他们从各自机构的优势出发,共同为石棉县产业扶贫出一份力,而对于如何更好发展石棉县黄果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对此,上述多家企业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一方面,要做好产业扶贫一定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同心聚力,合作共赢;另一方面,也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这样产业扶贫才能最终行稳致远。

    企业扶贫:要将各自优势相互结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的扶贫道路上,需要全社会积极贡献力量。而企业作为社会力量中的重要一员,在实施精准扶贫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石棉县黄果柑产业扶贫中,吉利汽车便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3月8日,吉利控股集团社会责任部长叶万芳就向记者讲述了吉利汽车与石棉县黄果柑结缘的故事,并就此分享了吉利在精准扶贫项目上的实践。

    “几年前雅安芦山地震后,我们来到雅安看到了当地非常好的水果,比如黄果柑、红心猕猴桃,特别甜,我们就想到通过消费扶贫去助力当地产业的发展。”叶万芳说,具体而言,吉利汽车通过“责任”采购,特别是利用为员工发福利的形式,进行消费扶贫。这不仅为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打开了市场、提升了品牌,也让吉利员工都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感受公益的正能量。

    除了消费扶贫外,吉利汽车还进行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目前,我们已经投入了3.5亿元用于在全国的9个省市的精准扶贫。仅消费扶贫这一块,2016年,资金方面已经累计投入了4000万元。”叶万芳透露。

    叶万芳还表示,企业在参与扶贫,除了捐钱捐物外,还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嫁接资源、合作共赢。比如,把吉利的企业管理经验落到企业帮扶的合作社、公司,帮助他们科学有序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对于叶万芳的观点,亚果会创始人、董事长蔡剑菲十分认同。“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在水果产业链中去提供产销对接,提供品牌展示,高效地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所以,这一次我们邀请了将近60%~80%的渠道商,来到石棉了解当地黄果柑产业。”

    “农业的产业链很长,需要很多关键方的支持。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旗下公益企业,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农业产业链升级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源,包括技术、供应链、渠道、品牌、政府资源等。”善品公社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

    产业扶贫:应以市场为导向

    对于石棉黄果柑产业扶贫,如何更加有持续性,成为每一个参与扶贫的机构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扶贫不能仅是“授之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强调可持续性。

    对于如何更好发展石棉黄果柑产业,石棉县当地政府的人士表示,一方面,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将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类支持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解决单家独户生产的集约化问题和产品品质控制问题,比如引进标准化分选机器,将黄果柑的品种标准化。

    该人士还表示,目前,黄果柑的品质稳定性还有进步空间,要以欧盟标准为标杆,以开放的心态,倒逼产业升级,“真真正正打造中国黄果柑”,不断鞭策自己,坚持做出“群众能致富、农民能增收、消费者能称赞”的黄果柑。

    “从全国来讲,现在农产品电商做得非常多。我们认为,绝大部分是在市场端发挥作用,有的做供应链、有的做营销、有的做品牌,但农产品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在上游,如何解决上游的组织化、规模化、品质化是关键。”善品公社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此外,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我觉得,任何一个方式都缺少不了一个好的产品。具体到黄果柑而言,从它的上市时间和品种结构来讲,是具备优势的。”蔡剑菲称,目前,黄果柑产业可能需要在组织方式、生产经营方面做更多地优化。

    在蔡剑菲看来,随着黄果柑整体口感的提升,以及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满足,未来,黄果柑产品应该是非常火爆的一个单品。“尤其是在各方社会资源的相互助力之下,我觉得,黄果柑这个单品还是很有潜力的。”蔡剑菲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电商+消费”扶贫新模式 每经记者现场探访雅安石棉县坪阳村

    下一篇

    与特斯拉错位竞争 威马汽车造“大众用得起、用得爽”的智能电动汽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