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其中涉及家电消费补贴的内容标志着家电新政的出台,可以说是国家给家电市场送出的一份春节“礼包”。
眼下,又有1300亿为节后家电市场“充值”,让2019年的家电业迎来“开春”。据报道,截止2月20日,京东家电已与包含美的、奥克斯、海尔、格力、飞利浦、TCL、海信、康佳、创维、老板在内的十大家电品牌累计签署下超过1300亿元的年度销售目标,以线上势头为今年的家电市场注入首剂强心针。
就在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了《2018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家电网购市场增长平稳,B2C家电网购市场(含移动端)规模达到5765亿元,同比增长17.5%。同时,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三大电商平台仍呈“一极两强”态势,《报告》显示,京东占据家电网购六成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四成主要由天猫和苏宁易购瓜分。可见,在家电网购已成主流的今天,线上市场对品牌商的意义不言而喻。
所以这看似天文数字的1300亿,反映的不只是品牌对线上市场潜力的期待,也是其对京东作为家电网购开创者和引领者能力的信任。正因背靠平台优势,相信在和京东家电的合作中能更好的洞察和把握市场,品牌商们才敢立下1300亿的销售目标。
这其中,大数据作为平台独家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串联起品牌商、消费者、行业、乃至产业链各方的粘合剂。
从品牌商方面来说,有科学数据指引产销、投放尤为重要。曾经的生产方更多是靠主观臆断去研发生产产品,相当于市场需求被后置,品牌生产一款产品投入市场后,才能知道这款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若是符合需求就会大卖,但若不符就会变为积压库存,造成资源浪费。这种撞大运式的赌注风险极大,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品牌来说,一次错误的预判可能会导致其从市场彻底消失。
但有了大数据则完全不同,京东将市场需求通过海量消费大数据直观、具象的体现出来,实时反映出最新的家电市场走向,并共享给品牌和行业。这些数据真实映射出市场需求和消费痛点,品牌可以根据数据在了解市场后,去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研发和投放,如此因需定产的产品无疑会受到消费者青睐,让品牌更容易生产出“爆款”产品。而因此减少的试错成本则可用于之后的技术创新和品质升级,长此以往,品牌和产品价值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从消费者来看,我们的地位从被动变为主动。不同于曾经家电供不应求时代的市场上卖什么我们才能选什么,如今在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家电市场,大数据让我们成为了市场的决策者。我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反映着市场需求,而大数据通过对消费动作的提炼,将其反馈给产业链各方,于是在这一系列数据互通后,我们买到的便是所需之物。
特别是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强烈的今天,定制家电更成为未来的产业趋势,大数据在其中便是每个消费者“需求基因”的代表,可以说是无数据不定制。就在去年9月,首开定制市场的“京品家电”在京东上线,它是京东家电依托平台大数据联手品牌商共同生产的个性化定制产品,是将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喜好和使用需求融为一体,再集合品牌商优势而生的优质家电。
面对定制领域,京东家电方面也表示,今年将乘胜追击,就京品家电更深入和品牌商结成从产品到战略的深度合作,通过“三高”:高品质的选品标准、高颜值的设计标准、高性价比的价格标准,和“三独”:独有标识、独家专供、独立合同,从平台到品牌乃至整个产业链,继续深化打造独家定制的“京品家电”,让家电定制加速普及。
如此,当家电行业有了大数据加持,产业链各方都可通过大数据了解需求以调整自身策略,进而由产到销实现全产业的不断升级。也正因大数据在消费者、品牌、行业间相互影响、良性作用,才能让1300亿销售成为可实现目标。应该说,1300亿不仅是销售价值的体现,其背后更是大数据对品牌商、行业、消费者价值的升华。
(缩略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