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半个月内,成都又提对标上海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2-26 16:50

    “要把上海作为追赶的目标。”这是成都在昨日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明确的任务。城叔注意到,这是继对标“营商环境”后,这座西部城市半个月内又提向东看齐。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杨欢

    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在所有中国城市中,上海的经济结构颇为独特——多年来都是外企、央企、市属国企和民企“四分天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国资总额已超过18万亿元,接近全国地方国资总额的五分之一。

    作为国企重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做对了什么?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始终在服务城市重大战略、引领城市建设发展中生长壮大,推动城市崛起。这一点,被许多后进城市看在眼里。

    “要把上海作为追赶的目标。”这是成都在昨日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明确的任务。城叔注意到,这是继对标“营商环境”后,这座西部城市半个月内又提向东看齐。

    01

    海尔张瑞敏对“成功”曾有过一段著名阐释,“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企业的成功,不过是踏上了时代节拍。”回顾上海国企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节奏感。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上海急需解决城市功能老化、基础设施落后、浦东开发建设等难题,在此背景下,包括上海建工、城投、交运等一批市属国企应运而生,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力促进了一批重大功能设施建设,加速形成现代化城市骨架体系,有力支撑了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进军。

    其后,一直到2012年前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任务日益繁重,迫切需要一批国企加快与市场接轨、更好发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为此,上汽集团、上港集团等市属国企不断加快市场化转型和开放性重组,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集中度超过80%。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黄金平曾评价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企业在内环线以内及内环线周边地区实行“退二进三”,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做出了贡献,使上海的产业结构开始向合理化、高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适应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定位。

    如今,面对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新愿景,国有企业更通过积极集聚配置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

    应该说,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核心能级提升再到创新驱动发展,国企始终与城市“共成长、共兴旺”。这正是成都本轮国企改革明确的战略方向。

    02

    自2017年8月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以来,成都通过调整优化国资布局、开展“两降两提”行动、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等硬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新路。

    截至去年12月底,成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8016.6亿元,其中,市属直管国企资产总额12788.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33亿元、利润119.2亿元,相比2016年底分别增长39.5%、41.9%、38.6%。同时,将20户市属一级企业重组为13户,数量减少35%,平均资产规模从451亿元增至983亿元,4户企业资产规模超过千亿。

    尽管有明显改善,但和先发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2018年,成都市属国企总体净资产收益率仅为上海的50%、深圳的68%;混改率远低于上海的68.5%、深圳的75%……

    对于一座GDP超过1.5万亿的城市而言,现有的国企实力显然还不够,用地方主政者的话说,“国企的实力与城市的地位仍极不适应,国企的能力与市场的环境仍极不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12月上海发布“国资国企改革20条”启动第三轮改革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曾公开谈到这种“不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把国资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断深入推进,成效明显。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前的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国资国企的现状,与形势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任务要求、与群众期待,有差距、有不足、有不适应。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自我感觉良好,不能错失机遇,造成历史性遗憾,必须正视问题、认清使命、克难奋进,出路就在深化改革。

    消解不适,必须深化改革、提升效率。

    03

    下一步,成都国企改革怎么改?破解“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被认为是当务之急。

    “规模不大必然缺乏话语权和议价能力,质量不高必然缺少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竞争力不强必然缺少市场影响力和带动力。”

    目前,成都正在推进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以此倒逼国资国企降负债、降成本、提效益、提能力,向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去年,成都刚完成了一场大的“外科手术”——

    将20家一级企业整合为13家,通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重大产业、金融行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集中。

    同时,着手培育专业化公司,在教育、医疗、体育、城市绿道、生活服务等过去政府投入不足、社会资本介入不够的民生领域,积极打造国企民生品牌,服务“美好生活”。昨日的交流会上,成都再次表明了决心,“五大民生类投资集团要力争今年有大突破。”

    另一方面,在成都看来,国有企业是兼具政治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战略企业,更应着眼城市未来潜在的成长性,发挥在城市营运领域的先发优势和资源优势。

    这一点,在深圳早已得到印证。尽管创新能力不比民企,但深圳国企出于对先发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把握,在城市发展初期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要素资源的价值逐步显现。

    深化,明势,提能,固本。对所有国企而言,促进国富民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是使命,亦是初心。深化国企改革,先发地区走过的路,成都正在路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广州试点银行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

    下一篇

    易会满首秀要来了!介绍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