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数据揭秘近年业绩“变脸”巨亏变迁:从受累于行业周期到商誉减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19-01-29 22:48

    今晚,大洋电机发布业绩“变脸”公告,预计2018年亏损,亏损额为21亿~23亿元,而此前公司预计盈利2.3亿~4.4亿元。公司业绩“变脸”的主要原因是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近年业绩“变脸”巨亏的公司发现,从2015年开始,各年有各年的特点。

    每经记者 胥帅 朱万平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季报还预测2018年度赚钱,结果业绩“变脸”巨亏几亿甚至几十亿……

    近日,A股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Wind,梳理近年的数据发现,业绩“变脸”并非仅是巨亏,其中不乏向上增长及盈利的公司。但对于令大众哗然的巨亏“变脸”,每一年都体现出新的特点。譬如2015年、2016年,业绩亏损“变脸”主要是受累于行业周期因素,上市公司主营“回血”能力减弱。而到了2017年、2018年,并购高商誉的“后遗症”凸显。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次性的商誉减值计提可以实现财务“洗澡”,轻装上阵为企业以后的盈利提供条件。

    巨亏个例

    今晚(1月29日晚间),大洋电机发布业绩“变脸”公告,预计2018年亏损,亏损额为21亿~23亿元,而此前公司预计盈利2.3亿~4.4亿元。公司业绩“变脸”的主要原因是对上海电驱动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亿~21.5亿元、对北京佩特来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5亿~3亿元。

    截至记者发稿时,A股共有逾110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其中,仅今晚公布业绩修正公告的就有30多家,明晚或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发布相关公告。比如2017年1月30日有22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业绩修正公告,但在31日公布业绩修正的公司数量暴增至126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8年业绩预计亏损的上市公司有30家。截至记者发稿预计亏损最多的3家公司是ST冠福、ST中南和宁波东力。按照业绩最大亏损额看,上述3家公司将分别亏损28亿元、27亿元和26.5亿元。 

    此前,ST冠福曾预计2018年度净利为4亿~5亿元,同比增长41.57%~76.96%。而业绩修正后,公司预计净利亏损23亿元至亏损28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2.83亿元。对于业绩修正的原因,公司称主要是受控股股东的拖累和商誉减值所致。ST冠福称公司控股股东违规事项导致公司需计提坏账损失和或有负债预计25.49亿元。此外,报告期内预计对相关控股子公司的商誉计提3亿元的减值准备。

    同样受商誉减值拖累的还有目前的第二大亏损王ST中南,该公司近日下调业绩预期,预计2018年度将亏损18亿元至亏损27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2.93亿元。亏损主要原因是相关并购子公司经营业绩均远低于预期,导致商誉存在较大减值风险。公司拟计提约15亿~17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金。 

    从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2018年度上市公司因为商誉减值、坏账提计导致业绩“变脸”的公司数正在增多,且亏损的金额正在扩大。记者粗略统计,从预计的最大亏损额看,目前预亏额超过20亿元的有5家上市公司,分别为:ST冠福、ST中南、宁波东力、盾安环境和大洋电机。 

    每年各有特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2015~2018年的“变脸”情况(注:业绩预告修正或更正),每一个年份都有各自的“变脸”规律。

    总体来看,2015~2017年“变脸”的上市公司数量维持在200家上下。它们修正业绩预告的时间基本集中在1月份,最早的则可以追溯至11月初。从2015年、2016年数据来看,修正后业绩预增和首亏的上市公司占了“大头”,各自比例大概是在1/4。以Wind行业类别来看,资本货物、材料类上市公司“变脸”最多。其中资本货物类主要涉及环保、机械、软件、军工等,材料类主要涉及化工、钢铁、水泥等。值得一提的是,食品饮料和医药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数量最少。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亏损的角度说,每一年都有新特点。2015年,预告净利润亏损最多的是重庆钢铁,当时预告净利润最多亏损59.8亿元;预计亏损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8家;预计亏损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则有41家。然而在2016年,无论是修正的亏损幅度还是数量则要少得多。其中净利润预计亏损最多的是12.7亿元;预计亏损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两家;预计亏损超过1亿元的仅22家。

    2017年,一共有193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其中,亏损的公司占比超过三成,预计亏损最多的是*ST巴士。彼时,其业绩预计亏损,亏损额为15亿~18亿元,同比下降1702.55%~2023.06%。此外,扇贝又不见了的獐子岛,在2017年也预计亏损,亏损额约为5.3亿~7.2亿元,同比下降765.88%~1004.6%。此外,德豪润达当年预计亏损,亏损额为8亿~9亿元,同比下降2622.08%~2937.34%。

    从类别来看,2015年亏损幅度较大的集中在家禽、水泥、化工、钢铁、航运这类传统行业;2016年则主要是“ST”股。 

    从亏损“变脸”原因来看,2015年上市公司主要是因为行业不景气,涉及资产减值计提及销售收入下降等。

    到了2016年,“变脸”上市公司开始涉及商誉减值问题,但并非普遍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主营业务疲软、坏债准备、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减值等。

    从2017年开始,商誉减值引起上市公司业绩爆雷的现象开始增加。比如,亏损最多的*ST巴士便主要是因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巴士科技业绩预估与前期业绩预估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商誉大幅减值。此外,农产品爆雷也是主要原因,比如,当年獐子岛进行扇贝的年末存量盘点时,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 

    业内:高商誉的“水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与业内人士发现,历年业绩“变脸”的特点有诸多值得探讨之处。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与西藏琳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琳均提到,2015年、2016年,宏观基本面的行业因素对亏损的业绩“变脸”影响较大;2017年、2018年,商誉减值的影响则越来越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前,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是过剩的,这自然影响到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王琳表示,处于低谷的行业周期对上市公司业绩有直接影响。然而2016年、2017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回暖,钢铁、水泥、煤炭等产业链迎来复苏,以前巨亏“变脸”的上市公司自然又迎来新生。

    2017年、2018年,因商誉减值面临的巨亏“变脸”同样受制于行业周期的影响,即并购周期从高峰到低谷的陨落。

    “市场起起落落的估值情绪和预期的改变,高溢价的标的若没有达到预期,高估的商誉也就有大幅下滑的可能。”董登新如此表示。

    “几年前,A股上市公司迎来了外延式并购的高峰期,当时有利于市值管理。尽管彼时的高溢价仍有高业绩承诺相伴,但一些公司的三年对赌期已结束。”王琳分析称,高溢价的并购会带来高商誉的“水分”,尽管这可以通过业绩承诺补偿来进行对冲,但对赌期结束后就需要正视盈利不及预期造成的商誉减值。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不惜在2018年一次性完成巨额商誉减值计提?要知道在去年三季报预测时,它们有些甚至还预测2018年全年有些许盈利。董登新对记者表示,部分是因为某些上市公司无法拖延了,不得不在2018年年报完成一次性的商誉减值计提。

    王琳还为记者分析了这样一个因素,即2019年初,财政部有关机构释放出对商誉会计处理办法调整的最新提议,其中重点提及由“商誉减值测试”转为“商誉摊销”。

    “商誉摊销则是把高商誉的计提往后进行摊销,这影响的是之后几年的企业利润。”王琳表示,相比商誉摊销,一次性的商誉减值计提可以实现财务“洗澡”,轻装上阵为企业以后的盈利提供条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90天以上逾期贷款计入不良 多家银行净利润大幅下降

    下一篇

    三家矿机商赴港IPO已“折戟”两家 虚拟货币矿机未来会“沉沙”吗?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