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最赚钱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文创这件事儿,正如“美好小女生”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2-03 17:19

    如今,在“最赚钱的财经作家”这个身份以外,吴晓波还有更多标签。他做了一家出版创意公司“蓝狮子”、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巴九灵”,还发起一支文化投资基金“头头是道”。这几家公司都广受资本拥趸,巴九灵A轮融资后估值高达20亿,头头是道又投出了喜马拉雅、一条等明星项目。

    在文化消费这条赛道上,吴晓波的雪球越滚越大。而吴晓波在商业上的成功,正是中国文创产业迅速裂变的缩影。“互联网让我更贴近用户,我发现自己能干更多的事儿。”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玫洁    每经实习编辑 杜毅    

    “900多人的报名,好多都是冲着吴晓波来的。”尽管是面向资本市场专业人士的新三板行业峰会,主办方还是感受到了吴晓波这个IP的强大号召力。

    11月30日下午的会场,吴晓波从论坛上一走下来,拿着新书的观众们立刻将他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拍照不停。在中国,一个财经作家能拥有如此多粉丝,除了吴晓波应该再难找出第二个。

    如今,在“最赚钱的财经作家”这个身份以外,吴晓波还有更多标签。他做了一家出版创意公司“蓝狮子”、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巴九灵”,还发起一支文化投资基金“头头是道”。这几家公司都广受资本拥趸,巴九灵A轮融资后估值高达20亿,头头是道又投出了喜马拉雅、一条等明星项目。

    在文化消费这条赛道上,吴晓波的雪球越滚越大。而吴晓波在商业上的成功,正是中国文创产业迅速裂变的缩影。“互联网让我更贴近用户,我发现自己能干更多的事儿。”回顾自己的事业演变,吴晓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关于文创的机遇与挑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聆听了吴晓波在“中国新三板并购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并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专访。

    11月30日下午的会场,吴晓波从论坛上一走下来,拿着新书的观众们立刻将他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拍照不停。(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红 摄)

    当60、70后创业者遇上80、90后消费市场

    《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腾讯传》……吴晓波的作品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现在更多人知道吴晓波,是因为“吴晓波频道”,这个由微信订阅号、财经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书友会等形式集成的自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年营收数千万。

    纵使他说过“内容创业的三年,比以前十几年还要苦”,但毫无疑问的是,通过内容创业、驾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吴晓波影响力焕发出传统媒体无法想象的新可能。

    “我们自己做文创公司或者投资文创公司,第一是专业,第二是年轻,第三是求变。”吴晓波这样概括文创公司的发展重点。

    每经记者与吴晓波在论坛现场对谈。(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每年,吴晓波与其合作伙伴,大概会看2000家左右的企业。每个月则会举办一次投资创业会,邀请十到十二位左右的创业者来参会,“在这里面,我们大概会投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吴晓波说。

    在吴晓波的投资经历中,文创产业的“年轻”属性,是他的一大感受。

    “我们这些60后、70后去投这些90后、95后,你会发现有一个特别大的落差。我每次看到的初创文创企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些新的行业,比如电竞、宠物,之前并不在我的视野中。第一我完全不是它的消费者,第二在我的用户关系者、朋友中也没有它的消费者。”吴晓波说,“所以,每月一次的投资创业会,我无论多忙也会参加,我觉得这一天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眼前这些最年轻的变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创产业所要面对的业态。”

    年轻的变化,源自于消费主力军的变化。在刚落下帷幕的“双十一”中,3000亿的网络交易额,80、90后贡献了超70%。吴晓波认为80后新中产群体对世界的认知、其商品消费的习惯与取向,代表着中国文创产业的变化方向。“他们愿意为技术买单,为设计买单,为服务买单,为体验买单”,吴晓波如是总结了四个趋势。

    以这样的需求衍生的文创业态,吴晓波用五个字来形容——“美好小女生”。“美”就是要好看,符合消费升级的需求。“好”就是产品得好,无论做音频还是茶杯,产品品质一定得好。“小”特指这些产品并非为所有人服务,而是追求有特色、非标准化。“女”则意味着,女性市场是最重要的。“生”就产业产品的迭代是很快。

    在这些创意与制造的融合中,产业属性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今天的文创、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某种程度上,制造业可能就是文创产业,文创产业有可能就是制造业。”吴晓波说。

    无论是演讲还是专访,挂在吴晓波嘴边的,正是一些通过创意盘活制造业厂商的案例。他在现场讲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做了20多年的保温杯厂商,拥有广泛客户但公司股价并不高。在两年前,由这位老板的儿子主导了一场“升级”,他请来一批日本、欧洲的设计师,为自家保温杯打造了一个新品牌,大获市场喜爱,到今年年底预计其营业额能达四个亿。“现在,变成父亲为儿子做代工了”,吴晓波笑谈到。

    在这里,父亲积累的是保温杯的技术,儿子拥有的是新的理念和审美。“两代人之间、文创和技术之间形成了一个结合,靠的是大量的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吴晓波分析到。

    文创企业估值虚高虚低,就像小女生情绪般难以把握

    看好大文创、大文教、大娱乐等文化产业领域的人,当然不仅是吴晓波。当下,文化产业成为资本青睐之物、热钱涌入之地。在一片热闹当中,文化产业的资本与企业仍有供需不平衡的困局:有企业哭穷找不到投资,而资本又喊冤不敢投,那么目前双方各自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吴晓波演讲现场。(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文化产业有它的特性,不确定性高、回报周期长,对于资本,这也意味着风险。“我们现在有很多小而美的公司,没有形成垄断,好处是百花齐放,不好的是公司的迭代会非常快,可能资本投资了某个企业两、三年后,它就没了。”在与吴晓波的圆桌对话中,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鲍钺说。

    “资本市场可能还很难把握这个“美好小女孩”的心思,”吴晓波表示,“在实际并购中,如何判断其价值是虚高还是虚低?现在确实没有一个准确的估计”。

    近年来文化产业公司估值普遍较高。尤其是2015年、2016年时,文化产业公司估值形成了一个“上限20倍,下限10倍”的业内不成文规定。

    “但我认为,现在确实属于一个很大的泡沫期,”吴晓波补充说,“可能再过三五年,一个经济周期以后,文创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慢慢会被稳定住”。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从来是把双刃剑。被投资人身处资本市场的另一端,其对于融资的理解和态度非常重要。

    吴晓波认为,融资的前提是想清楚,为什么要融资。对此,鲍钺直言,“文创现在很多企业是小而美的,如果是想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的建议是别找资本。当你进入资本就得换位思考,资本为什么投你?”

    “被并购方、被投资人得避免头脑发热。”国元证券董事长蔡咏提醒到,在具体融资操作中,被投资人可能需要更理性地签订对赌条约,“我们在市场上见到了太多对待这个问题不太理性的情况,而最后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很严重。给大家一句忠告:签对赌条款还不如签回购条款”。

    钱到手了,怎么用、何时用也是一个问题。在吴晓波看来,这考验着创业者对企业自我生命周期、产业周期、宏观周期的理解和掌握。

    以他作为被投资人,运营“蓝狮子”出版公司时的经验来看,他提出一点,要“阳光灿烂修屋顶”,也就是在企业“阳光灿烂”时,组织公司大规模的调整和探索,以获得的投资作为学费。即使最后得到的都是教训,公司也能有良好内外部环境抵御过去。“‘蓝狮子’从传统出版公司向新的公司转型时,我其实花了很多的钱,做了很多的探索,也打过很多的败仗”,吴晓波说,“在试错上,我的投资人还是挺有包容度,我认为这也是公司选择投资方时所需考虑的要素”。

    当文化产业成功引入资本后,资本的逐利特性是否会威胁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这也是眼下所热议的问题。不过,在吴晓波眼里,这也与公司的不同阶段有关。“可能一开始在某个时间段对企业社会效益的要求高一点,而后某个时段对企业商业价值的要求高一点。”吴晓波说,“但整体上,做企业与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每日经济新闻》面对面吴晓波: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2019年,那就是‘信心’”

    ▲在每经记者专访间隙,吴晓波还在抓紧时间给读者签名(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红 摄)

    NBD:您怎么理解当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

    吴晓波:我认为现在整体处于周期的交错期。

    今年年初的“去杠杆”政策,以及运营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大家今年对整个市场环境的悲观情绪。

    我觉得现在最关键的还是信心问题。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2019年,那就是“信心”。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有几个战略性的红利是依然存在的。

    第一是城市化的红利,我们仍在城市化进程中。第二是我们制造业的红利,虽然我们的制造业目前的转型、变化过程非常痛苦,但你还是能看到很多新的亮点。比如我们现在穿的定制西装,在三年多前,中国只有一家企业能做。但现在的工厂基本都能做,我们确实能看到这样的变化。第三,我认为是消费升级,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从2015后开始形成的这些基本面,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可能需要明年的一个信心恢复期。信心恢复呢,需要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是以什么事件、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在什么时间点到来、是哪个行业被谁引爆的?这些现在说不准,还需要酝酿的过程。

    NBD:您比较看好哪些产业领域?

    吴晓波:在消费领域,我看好两个东西。第一是文创,比如做个杯子,做个手机壳,做件衣服等等,我认为这一类的创业会越来越多。真的想再诞生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平台,这基本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些中部的省份就很沮丧,说“哎呀,我们一家独角兽也没有”。我觉得这根本没必要,没必要去追求独角兽,因为未来文创行业它不可能有特别大的体量,它就是小而美的。围绕着这些消费品进行一个小而美的创业,我觉得这特别好。

    第二,其实我蛮看好农产品。最近这几年中国电商、物流公司巨大的进步,使得中国今天整个冷链供应和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些给了很多农业特别好的机会。我记得我20年前去日本,看见日本的苹果一个一个地卖,感到完全不可思议。

    但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况了,优质的苹果、香蕉按“个”来售卖,大家愿意为更好的农产品买单了。我到盒马鲜生去,看见那儿鸡蛋也分两类,一种是当天产生的鸡蛋,一种不是。这意味着有人就愿意为了当天生的鸡蛋而多花钱。

    NBD:在内容领域方面,你怎么看待创作者与市场以及资本之间的这种互动?你觉得最健康的平衡点可能是在哪?

    吴晓波:我就是没有找到健康的平衡点。我就是贪玩儿,现在公司越摊越大(笑)。我觉得我面临中国文化人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可能我们原来写作的人都需要通过一个媒介才能够到达用户,很多的利益就被媒介占用了。我们和用户之间永远隔着媒介,遥遥相望而已。

    做了自媒体以后,媒介就不见了。自媒体自己就是媒介,可以到达用户。可以迅速知晓你的用户是谁,当你做一个文化产品的时候,不需要媒介,你的获利大大增加。比如我现在做一个音频,吴晓波频道。如果是原来的话,那可能需要找一个电台,然后电台要找到一个广告公司,找一个品牌来代理。即使品牌出很多的钱来代理,广告公司先赚走一部分,电台赚走一部分,到我这,就很少了。但如果我现在做“每天吴晓波”,大概50多万用户,它就能每年产生3000万的营收。这3000万营收没有任何的中介,我交了税以后都变成我的。现在就是,靠内容本身,自媒体能够有十几万的用户,它就能产生收入。这是好的地方。

    那坏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个改变,我和用户更贴近以后,我发现我能干更多的事儿。然后我又做了很多别的事,开启了更多项目,那些当然是我喜欢干的事儿。但客观上讲,人的时间就那么多,那我还想看韩剧、旅游、陪家人……所以实际上,这也会影响我写作的时间,一定会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皖新传媒董事长曹杰:20年前的文化消费,20年后已成消费文化

    下一篇

    石药集团助理总裁张赫明:淘汰周期来临 药企应向创新靠拢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