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东部能源要“远方来”与“身边来”相结合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25 22:22

    近日,在2018上海能源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副主任杜祥琬表示,中东部可以考虑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实现“远方来”和“身边来”相结合。杜祥琬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像风能、太阳能等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清洁能源,国家应该在发展初期适当补贴,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

    每经实习记者 黄鑫磊 每经记者 徐杰    每经实习编辑 魏官红    

    在2018上海能源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副主任杜祥琬发表演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以高碳能源为主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解决东西部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大战略。

    近日,在2018上海能源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副主任杜祥琬表示,中东部可以考虑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实现“远方来”和“身边来”相结合。

    杜祥琬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对于像风能、太阳能等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清洁能源,国家应该在发展初期适当补贴,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不过,他也认为,新能源企业应该依靠技术改进降低成本,尽早摆脱补贴,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才是长远出路。

    中东部拥有巨大能源潜力

    据杜祥琬介绍,2018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243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超过50%,其中豫、鲁、苏、浙四省占52.6%,且企业、单位、家庭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一年成本降了30%;新增风电并网容量中,中东部、南方占了46.6%。

    “我们不是没有能源,而是没有好好把身边的能源用起来,当然用起来是要费点劲。”杜祥琬表示,中东部拥有巨大能源潜力,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据他介绍,中东部19省,风电资源约有10亿千瓦,现在开发仅8%,而50米以下海上风电资源约2亿千瓦,目前开发只有千分之三。

    “浙江湖州的煤电占比只有37%,靠得是10万屋顶光伏行动;浙江嘉兴以信息平台支撑能源系统整合,将能源与市政资源整合,形成智能联动,风、光、核电占到了嘉兴电力的62.5%。”杜祥琬说,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就是建筑和光伏相结合。中东部房屋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如果2050年总用电量的1/4由光伏产生,那么中东部需要安装光伏的面积占中东部现有房屋建筑面积的1/4,“这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杜祥琬还举了德国的例子,他表示,德国的光伏风电条件并不比中国山东、江苏等地优越,而目前德国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的风电装机有150千瓦,而中国东部省份的平均值小于20千瓦,“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七八倍的潜力”。

    对于西电东送,杜祥琬称,随着西部经济发展和中东部电源自给,未来西电东送的增量或出现拐点。

    此外,杜祥琬还表示,必须高度重视储能技术,因为储能可以平抑风能、光能的间歇性,还可以用于电动车领域。他说,目前整个化学储能领域创新活跃,发展速度非常快,例如长兴发展VPP(虚拟发电厂),储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电力将是集中式+分布式

    “第三代电网的概念会不同于我们过去的集中大电网,它一定是主干的智能电网跟局域的配电网、微网相结合。”杜祥琬表示,未来的电力网络将是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而且是可再生能源友好型。

    据介绍,中国东部各省是核能发展优先区,是海上风电、海洋能发展的优势区,也是天然气(含非常规)、LNG的进口区,再加上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地热、部分水电等,东部各省还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提效的先行区。

    对此,杜祥琬预测,未来电力系统将会有四个特征,包括非化石电力高比例、集中式与分布式结合、多能互补、储能和智能控制相结合等。他认为,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会深度融合,能源行业将同时又是能源服务行业。

    “中东部的火电应该兼顾主体电源和调节电源这两个角色,而且要把后者强化。”杜祥琬认为,结合一大批分布式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储能技术和大数据管理,形成可控的组织,即VPP(虚拟发电厂),“也可以说是‘源、网、荷、储、售、服’一体化的大管家”。

    在杜祥琬看来,分布式的电源既是电的消费者,又是电的生产者,以分布式发电为基础的微网网络,将改变过去电厂只是生产者这一标签。未来电厂将拥有一种新的角色,即产销者,既生产电力,又帮助销售电力。杜祥琬还表示,可以从长三角地区开始,将上海、江苏、浙江联合起来,考虑地区的能源和电力发展战略问题。

    此外,杜祥琬还从市场的角度指出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他认为未来将从“政府办电+大企业办电”转向“政府+大企业+人民办电”,同时,对于新能源,杜祥琬认为在环境效益已经没有问题时,必须具有经济效益,“它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后降低成本,不依靠补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再生水利用将成破解水资源短缺重要途径 千亿级水处理行业迎来新风口

    下一篇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曝光山东东营、湖北荆州2起整改不力典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