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阿里体育CEO张大钟:抓住校园就是抓住消费的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10 19:43

    资料显示,阿里巴巴作为Pac-12联盟在中国的独家合作伙伴,每年引进推广近200场Pac-12联盟的篮球、排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等各项目赛事,并通过旗下的优酷网播放。

    每经记者 黄鑫磊    每经编辑 陈俊杰    

    11月9日,中美大学体育教育峰会,阿里体育创始人兼CEO张大钟 图片来源:阿里体育

    4年前,NCAA Pac-12联盟第一次进入中国,也把顶级赛事带入了中国校园。那一年,阿里体育首度与Pac-12牵手,将校园体育纳入到其扩张版图之中。

    11月10日,来自美国常春藤联盟的耶鲁大学篮球队在上海宝山体育中心挑战来自Pac-12联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76:59的分数获胜。这场中国赛也标志着新赛季NCAA常规赛Pac-12联盟赛事的开始。

    “Pac-12在美国火爆,离不开产业运作的结果。背后有大量体育营销公司、体育经纪公司、体育协会组织以及赞助商等在推动,但同时也保持校园体育没有过度商业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阿里体育创始人兼CEO张大钟表示。

    校园体育开发是新蓝海

    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关注,学生运动、校园体育也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支持,但体育产业进入校园却一直为人所质疑,“象牙塔”内是否允许商业化也历来热议不止。

    对此,在校园内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似乎成为体育产业进入校园的一步尝试。而拥有巨大粉丝量的篮球运动,给中国大学的校园体育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曾是耶鲁大学曲棍球队一员的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正是此次NCAA Pac-12联盟进入中国的促成者之一。

    资料显示,阿里巴巴作为Pac-12联盟在中国的独家合作伙伴,每年引进推广近200场Pac-12联盟的篮球、排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等各项目赛事,并通过旗下的优酷网播放。

    “我们希望在引入顶级赛事的同时,将Pac-12的体育理念引入中国,让Pac-12中国赛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围绕顶级的NCAA常规赛,带动中国校园体育的积极发展。”阿里体育战略合作副总裁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阿里巴巴的商业运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当中,接触到更多的品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与Pac-12联盟合作中,阿里体育第一次改变了赛制,比赛场数增加到16场,而且都是主客场,无论是给阿里体育还是承办比赛的高校都带来了压力。

    对此,张大钟表示,虽然改变赛制需要巨大的投入,但也让运动和竞赛回归了本质,淡化了成绩取向,同时也让学生、校友形成了热爱运动、热爱母校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如果学生都不为自己学校的主队加油,学校的校长也不以自己的队友为荣,那么CUBA也就没有了意义。”

    另外,张大钟介绍,18岁至25岁是阿里体育消费的核心人群,他认为,抓住校园,就是抓住消费的未来。“阿里体育不是要把赛事变现,而是为喜欢运动的人群‘添属性’、‘加标签’,这些人群会对阿里产业的开发以及生态构建起到作用。”

    校园体育产业化仍有阻力

    “我认为校园体育产业开发不够充分是因为认知有偏差和运动配套不够完善。”张大钟说,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校园商业化的理念执行未能统一,另一方面是因为赛制不合理,导致赞助商没有热情。

    张大钟解释道,多数人认为,校园不能过于商业化,这本没有错误,但在部分地区,由于教育部门或是学校对此理解不同,落实执行存在偏差,给校园体育开发带来了困难。

    “在美国,学生球员从来不领工资,但在美国所有的州和城市中,最美的赛场都在校园里,这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撑。”张大钟认为,开放校园办体育,不仅能增加学生家长、校友的关注度,同时也能引入社会资源参与,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同时,以互联网起家的阿里巴巴认为校园体育开发不能纯粹地由教育部门来推动,这会导致校园与社会的割裂。它的想法是校园特别需要尊重商业规则,因为体育产业开发不单单是学校的“独角戏”,同时需要体育协会推动、商业机构参与。因此,形成多方对校园体育产业开发的商业共识、规范和准则十分必要。

    除此之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NCAA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既要有学习成绩,又要有运动成绩,不能有偏废。首位从中国高中进入NCAA的球员,同时也是中国国奥男篮队员的赵天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方向,要么打球,要么学习,而在美国需要平衡好学业与运动的关系。

    对此,张大钟表示,他希望优秀的球员能够像NCAA一样,更多的来自中国大学校园,而不是单纯来自体育院校、俱乐部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新华社:中国主动扩大进口 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中国的独唱

    下一篇

    红星闪耀 开启移动主流媒体新时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