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促共赢 聚万商 中国奏响开放新乐章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01 19:53

    当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已经驶入消费升级的快车道时,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在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国搭上“中国号”经济快车,共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成果!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是描绘我国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世繁华的真实图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2018年11月5日,中国将在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续写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再过3天,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盛大启幕,“四叶草”展馆将汇聚万千海外客商,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而中国更成为首个举办进口博览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制造卖全球”到“中国市场买全球”,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扩大开放的承诺,也为世界提供了共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新机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主动扩大进口、开放市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凝聚了40年改革开放的积淀和自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此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历史性大转变。

    对于改革与开放这一重大命题,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关起门来是不行的,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这是最大的政治。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领导人也在多个重大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决心。而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恰恰是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承诺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纷纷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中国在用大国智慧践行入世的承诺和担当。

    从2001年初冬,到2018年深秋,加入世贸组织的17年来,见证了中国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和重要贡献者,勾勒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与世界同行的时代印记。

    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和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停止脚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多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彰显出中国正成为高质量开放和践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典范。

    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实现互惠共赢、解决国内基本矛盾的重要实践。

    从1957年中国举办首届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到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强调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到主动扩大进口,中国的外贸结构正迎来“多级跳”。

    如何从“高速度开放”转向“高质量开放”,这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命题。在以往的开放进程中,中国借助全球化带来的庞大外需实现了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时候,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步伐丝毫未曾停歇,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目标。

    在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域的过程中,中国必须依靠内需市场的驱动来实现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这是从供给端发力,补齐国内巨大消费需求带来的短板,倒逼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开放是和平的开放,也是公平的开放。无论你是来自高楼林立的东京、纽约,还是来自撒哈拉沙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都将以最大的诚意与您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公共产品。

    本届进博会的众多参展方,包含了G20全部成员,覆盖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4个最不发达国家中,将有超过30个前来参展。

    3万平方米的国家展将汇集82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27万平方米的企业展将吸引来自130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参展。进博会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经贸发展成就和特色优势产品的国际大“舞台”。

    当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已经驶入消费升级的快车道时,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在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世界各国搭上“中国号”经济快车,共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成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今天,一个消息让人浮想联翩——道达投资手记

    下一篇

    英国央行政策利率保持不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