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认为这可能是错的,那我的工作就是指出错误,对任何可能缺乏知识完整性的事情都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罗默指出,在他2016年犀利抨击主流经济学后,同僚完全不为所动不予批判,足见学界思维懒惰。
图片来源:诺贝尔官网
10月8日周一,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
消息公布后,以“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ies)”闻名的罗默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直言,将继续对经济学界同僚们“懒惰的思维”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如果我认为这可能是错的,那我的工作就是指出错误。
我们必须对自己和同僚们都十分严格,对任何可能缺乏知识完整性的事情都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这不像是诈欺,与有人试图伪造数据也不尽相同,但这就是在努力寻找真理的道路上缺乏活力的表现。
罗默为何有此感慨?他对彭博社表示,在2016年发表《宏观经济学的困境(The Trouble with Macroeconomics)》一文后,他认为此文过于犀利,但同僚们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驳他,让他改变想法。
令我惊讶的是,我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此文的批判式评论。
2016年9月14日,罗默在《宏观经济学的困境》当中抨击主流经济学,称宏观经济学主流的DSGE模型脱离现实,而各国央行及其他政策制定者正是依赖这一有缺陷的模型进行决策。
如此一来,可能导致误导性结论出现,政府层面的举措无法解决大问题。
此文引发学界关注,不少人认为其影响力堪比他的成名作——28年前发表的《内生性技术变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他认为宏观经济学像一门30年止步不前的科学,其理解阐释现实的能力甚至发生了退化。
罗默将经济学精英与理论物理学家相对比,指出两者存有相同问题:过于自信、“一个硕大无朋的共同体”、有着近乎宗教团体的虔诚、倾向于忽视与理论不相匹配的结果——以及对出错可能性考虑得少之又少。
他在文中指出,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已经变成只有假设“巨魔、小鬼和以太(物理学家假想的物质)”存在,才能解释得通的理论。
他说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经济学领域。罗默提到,将糟糕的物理学与糟糕的经济学相对比,结果显示,在所有过于依赖数学的学科中可能存在一种“通用失败模式”。基本上,“荣誉”归于那些处在数学模型设计前沿的人物,而非正确运用模型描述现实的人。
(华尔街见闻 曾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