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对外传播不能拘泥于市场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要让世界了解现代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9-08 23:39

    在今天举办的人文交流分论坛上,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对新时代下中国如何做好对外文化传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于洪君表示在当前形势下要全面改进、完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应当特别注意解决好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方式本土化。

    每经实习记者 张春楠    每经编辑 温梦华    

    2018年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库发起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战略合作的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加速和平崛起时,做好对外文化传播对整个世界的意义和影响都不能低估。在9月8日举办的人文交流分论坛上,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对新时代下中国如何做好对外文化传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9月7日至9日,由太和智库发起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战略合作的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于洪君首先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光靠互联互通、构造人流物流的大市场还不够,必须要有文化的大交流、大融汇、大贯通。

    “看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可以得知,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传播我们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这是当前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的弱项。”于洪君表示,“我们走向国际社会,能被国际社会认知的基本是茶叶、瓷器、功夫、中药、美食、长城、天坛、故宫,但我们现代化的能被外部世界认知的并不多。”

    于洪君表示在当前形势下要全面改进、完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应当特别注意解决好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方式本土化。

    所谓主体多元化,即对外交流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看到‘走出去’的企业、NGO组织、在外定居、生活、留学的华人华侨,客观上都自觉不自觉的承担着对外文化传播的使命。”于洪君认为从国家层面要加强对这些力量的整合,加强政策的引导。

    第二是内容多样化,对外传播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市场感兴趣的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也不能满足于仅仅让外国人了解长城、功夫、美食、古代建筑等这些传统文化。于洪君举了一个例子,谈到他有一次到拉丁美洲,问他们看中国电影吗?他们说看,看张艺谋的。但紧接着他们就好奇地问他:“中国的酒是不是都像《红高粱》里那样酿造的?”

    “张艺谋那个时候的电影展示的中国人封闭、落后、愚昧的一面比较多,这让外部世界无法通过电影来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中国。”于洪君认为对外传播既要传播传统文化,更要传播现代化文化,这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才是消弥中国威胁论,消弥世界上对中国种种误解的一个方式。”

    其次是手段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要紧跟国际文化传播手段的最新步伐,甚至不能仅满足于跟上潮流,而是要制造和引领潮流。

    最后是方式本土化,对外文化传播要因地制宜,尊重国外市场环境规则和习惯。于洪君举例说,有些中国人对前苏联很有感情,对前苏联解体深感惋惜,但是在前苏联解体后到了独联体国家或地区还总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些独联体国家或地区的人是很反感的,这就是一种不成功的文化传播。

    “所以对外文化传播一定要本土化,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必须因地制宜,切不可简单化。要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这样会消除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也会消除对文化传播意图的歪曲。否则就会造成文化渗透、文化扩张的误解,甚至有人抹黑我们,说我们搞文化殖民、文化侵略。”于洪君表示。

    于洪君总结对外传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是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外交以及国家总体外交的关系,它有内在的联系,但又不能完全视为统一;第二是要研究好对外文化传播与我们自身研究建设的关系;第三是应该解决对外文化传播与吸收外来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文化遗产的相关关系,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出,更是一个学习、交流、互鉴的过程。

    在于洪君看来,“对外文化传播本质上是文明的互通互鉴,是和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世界,世界接纳中国的过程密不可分,相互统一的。所以归根到底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图书版权贸易仍不平衡 中国图书版权“走出去”力度逐年加大

    下一篇

    北京:2017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543万吨标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