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透露,今年1~7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2.9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每经记者梳理发现,1~4月、1~5月、1~6月和1~7月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顺差分别为294.1亿元、307.9亿元、337.4亿元和459.2亿元,顺差规模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继今年上半年我国服贸逆差8年来首次出现半年度收窄之后,服务贸易稳中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不仅服贸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新兴服务的顺差更是得到强化,且呈现出加速趋势。
9月5日,商务部公布今年前7个月服务贸易基本情况。据统计,2018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其中,出口9875亿元,增长14.6%;进口19879亿元,增长7.7%;逆差10003.9亿元。若以美元计,服务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7.2%、22.3%和14.9%。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陆续出台的开放举措和服务贸易政策显著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了对外贸易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7月,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2.9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占外贸的比重达15.1%,比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服务进出口增速高于同期货物进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754亿元,同比增长9.9%。对比2018年前7个月服务贸易数据并通过计算可知,7月单月进出口额达到4441亿元,而上半年,单月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最高的月份为3月份,达4421亿元。由此可见,7月单月服务贸易规模创下年内新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月我国服务进口总额达到2981.4亿元,这与今年5月份创下的最高纪录2982亿元几乎持平,显示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需求依然旺盛。
在促进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补齐“短板”的重要工作,虽然我国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但服务贸易却一直呈现逆差。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全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554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决定在15个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基础之上,新增北京、雄安新区两个试点地区。
该《方案》特别提到,推动试点地区建立各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升新兴服务出口竞争力,以及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不断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兴服务贸易,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技术贸易、文化贸易的发展。
据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透露,服务贸易试点地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月,15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合计16446.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5.8%,同比增长19%,高于全国增速9.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和进口额分别为5572.9亿元和10873.8亿元,增速分别为18.6%和19.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服贸司负责人介绍,服务贸易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结构进一步优化。1~7月,新兴服务进出口总额9888.4亿元,增长20.3%,高于服务进出口总体增速10.4个百分点,拉动新兴服务占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其中,新兴服务出口5173.8亿元,增长25.4%;进口4714.6亿元,增长15.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详细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不仅处于收窄的趋势,而且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已经处于顺差的状态。1~4月、1~5月、1~6月和1~7月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顺差分别为294.1亿元人民币、307.9亿元、337.4亿元和459.2亿元,贸易顺差规模呈现加速扩大趋势。
此外,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服务出口增速创1月以来新高,7月单月出口增速突破20%,达到20.3%。其中,增速排名前三的领域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速分别为56.2%、44.9%和33.6%。规模排名前三的领域是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旅行,进出口额分别为2597.9亿元、1732.2亿元和1514.4亿元。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和规模保持较高增长的领域大部分为新兴服务贸易领域。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会扩大。与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服务提供能力还未做到完全匹配。伴随着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变为消费驱动,将衍生出大量服务需求和服务机会。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兴服务业已经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读研的王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在澳门购物,除了支付现金以外只能刷卡。如今,在新马路、大三巴等主要景点商铺里,出现了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汇率自动转换,非常方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