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城镇化·观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6-05 00:51

    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中国城市的奇迹。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奋斗历程,总结经验得失意义重大。在6月2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8年会”上,多位权威专家围绕“中国城市改革开放发展40年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就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发表了精彩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或是新趋势

    城市群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可能是未来的一种新趋势。这种条件下,城市发展需要一些新的思维。一是对城镇化科学的认识,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还要注意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的情况下,实际上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跟过去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再有,更应该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文选:应建立城市承载力评价制度

    我国城镇化发展处在一个转换的关头,城镇化要持续发展,前提是不能突破城市的承载能力,也不能超越城市依托的自然社会基础。调整发展模式,纠正重经济、轻社会,重城市、轻乡村,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保证协调发展,这和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我建议在现有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基础上,由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立项,推动建立城市承载力评价制度,定期发布国家城市承载力评估报告,使我们的城市发展能够建立在更科学、有依据的基础上。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高度重视化解和防范房地产风险

    中国城市迅速崛起,中国住房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房地产风险问题。怎么化解风险?第一,引导好预期。现在预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任何风吹草动,预期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怎么把房地产预期引导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出台相关房地产政策是为了化解风险,但一些政策反而加剧了风险。要思考下一步怎么完善,不能让政策的一点波动,影响到市场预期发生重大逆转;第三,制度变化的风险。下一步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制度改革,使土地、房地产市场从长效机制上、根子上加以解决。这个重大变动也会从实际的效果上,比如房地产税的变动,对实际需求供给产生影响。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优化城市空间构建“网络化大都市”

    现在城市增长的范式和增长的方式也在扁平化发展。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很多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北京上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新版的总体规划都在寻求“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

    城镇化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阻挡发展,可以顺势把它的空间结构调整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城市空间组织和模式的变化称之为“网络化大都市”,实际上它就是产生在新的模式和变化之间,城市空间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从城市建设转向城市管理核心

    城市发展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在这40年中,我们更多的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

    以城市建设为中心就有一个问题,城市一定要扩展,要拿土地换取城市建设用地,这是我们40年来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新时代,应该以城市管理为核心,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要针对城市管理来服务。这样扭转政府与企业、居民的缺位和越位现象。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副教授晋保平:加快推动资源尽可能流向农村

    今后中国城镇化的问题,是怎么能够和乡村振兴紧紧结合在一起。过去40年,之所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如此之快,就是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大大地推动资源向城市流动,这里有市场行为,也有政府行为。

    在今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多地考虑乡村振兴?应该由政府主导,在如何调控资源流向和流速方面多做研究。过去我们的资源都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今后调整和控制资源要尽可能向农村流动。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研究员郑秉文: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影响城镇化

    城市基础设施有两种,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硬件),一种是社会基础设施(软件)。什么叫社会基础设施呢?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如果没有这三个重要内容组成的社会基础设施,那么硬件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走向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结构。

    比如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不充分,有成为逆城镇化催化剂的风险。另一个极端是,社会基础设施如果发展不充分,很可能出现过度城镇化,也就是拉美化。

    (本组稿件由每经记者杨欢整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城镇化进入“下半场”需意识到三个根本性变化

    下一篇

    每经专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从单纯城镇化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然之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