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造芯片难赚钱更难 业内感叹:可现在千企齐造芯更是难上加难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6-03 16:33

    “一个5年周期的产品,你怎么知道竞争对手干不干(这个产品)呢?”包括群联电子董事长潘健成在内的多位芯片业人士,告诉你芯片到底为什么难赚钱?而现在,100家公司说要做主控芯片,反而对行业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呢?

    每经记者 李少婷    每经编辑 文多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正在介绍芯片行业(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少婷摄)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一方面很缺芯片,另一方面大家都不投芯片。”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米磊在6月2日举行的“DeepTech 半导体产业大势论坛”中表示。

    米磊援引清科研究中心2018年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报告数据说,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领域的投资额近1000亿元,但在半导体上仅仅为1.35亿元。这一数据也引得与会芯片企业掌门人的共鸣,全球半导体联盟(GSA)前理事长卢超群坦言,资本相对不青睐芯片产业是有原因的——做芯片不容易赚钱。

    作为硬科技的代表,半导体产业不同于互联网产业的模式创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深圳市眼擎科技有限公司CEO朱继志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芯片产业周期长,在此过程中,流片、需求变化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会加剧风险。

    芯片产品开发“夜长梦多”风险大

    钢铁是工业时代的基础,芯片是数字时代的基础,但打牢基础需要时间与技术的积累。

    “这是一个重资产、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如果没有板凳坐得10年冷的心理准备,我建议还是算了吧!”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紫光展锐CEO曾学忠在论坛上表示。曾任职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的曾学忠坦言,通讯行业挺苦,但半导体行业“比苦还苦”。

    论坛当天,不少芯片行业明星企业都倒了苦水。“做芯片真的很难赚钱。”群联电子董事长潘健成举例说,不久前其公司才开发了一个主控芯片,但后来发现验证费用不断走高,而产品买家却屈指可数。

    深鉴科技创始人兼CEO姚颂也认为,芯片产业确实不容易赚钱,单靠芯片维持企业的高毛利以及在产业内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难。

    朱继志以其开发的产品周期举例道,从技术开发到生产、验证市场再到大规模销售,至少需要7年时间,而芯片产品周期总体而言是5~8年,“这个时间很长,而且风险很大,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芯片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像流水线一样通过一系列工艺步骤,这个过程被业内称为“流片”。朱继志介绍,流片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导致产品延迟半年甚至一年。另外,芯片产品同样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

    这一产业也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5年周期的产品,你怎么知道竞争对手干不干(这个产品)呢?”朱继志向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大公司新品在发布前都处于保密状态,而由于开发周期长,无法预知竞争对手的开发进展及技术突破程度,就面临产品计划被迫改变的风险。

    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兼紫光展锐CEO曾学忠正在演讲,从图上可看出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增速。(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少婷 摄) 

    现在1000家公司说要做主控芯片 能赚到钱吗?

    米磊在论坛上引用的清科研究中心2018年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案例有460起,涉及金额高达309.42亿元,但半导体行业仅19起,涉及投资金额仅1.35亿元。

    这与投资规律有关,互联网与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额差距也并非只在中国出现。米磊介绍,美国现在也面临这个问题,很多的钱都涌向了更容易出成绩的领域,比如说互联网、消费等。但米磊认为互联网模式创新机会已经不多了,“比如说像(共享)单车这些,刚开始很挣钱,但是后来大家都涌进来之后,回报就下降了”。

    米磊认为,硬科技的技术创新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有着不同的回报曲线。在前期,模式创新“一分耕耘十分回报”来钱很快,而硬科技是“一分耕耘一分回报”,但后期,模式创新的回报将呈现反指数增长,技术创新则会呈现指数增长,“但是一旦做成了,后期回报很大”。

    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流,以此实现研发到应用的顺利过渡。但群联电子董事长潘健成也提示说:“不要只想赚快钱,也不要一窝蜂。”潘建成分析说,闪存最终重要的还是主控芯片,目前国内亦有不少企业宣称要做主控芯片,但主控芯片的需求量增长有限,“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最少100家公司说要做主控芯片,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看起来好高兴、好热闹,但能赚到钱吗?”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戴伟民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芯片产业大约1300余家,“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不要互相残杀”,扎实地培养,另外并购整合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科达股份:发起设立的投资基金已投资4个项目

    下一篇

    水井坊:拟30亿邛崃市投建全产业链基地扩大产业规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