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投行三部曲——降薪、裁人、招实习生, 投行要从狩猎式转向深耕式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5-21 17:36

    今年以来券商行业,尤其是投行业务遭遇调薪酬降薪的尴尬境地。随着投行业绩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少投行人士都认为,投行已经由“狩猎”模式转向了“深耕细作”。

    每经记者 陈晨    每经编辑 何剑岭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恐怕现在不少券商连三年都吃不起了。今年以来券商行业,尤其是投行业务遭遇调薪酬降薪的尴尬境地,以申万宏源最为显著。

    万万没想到,高大上的投行人士也成了去产能者,这当然与近几年券商投行大举扩充人数不无关系,有券商在去年就扩充了一倍多的人。但是随着投行业绩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少投行人士都认为,投行已经由“狩猎”模式转向了“深耕细作”。

    “投行业务项目储备不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在于能否恰好立于政策风口之上,或者说在政策风向转变时能快速应对”,华创证券分析师洪锦屏表示。

    投行人员扩招增加人力成本

    调薪酬、降津贴、末尾淘汰、裁员,在券商行业其实早已司空见惯,尤其是今年以来,降薪裁员的传闻一个接着一个,但是最近申万宏源降薪事件再次把对此事的议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了解到,巨大成本压力下,中信建投在今年年初开始调整了薪酬体制,降低所有保代固定津贴,保代的签字费也将分期支付。之后业内爆出某小型券商工资只够发10个月;再到某另一个家中小券商决定自今年4月起停止发放通讯、午饭、电脑补贴等;直到最近申万宏源降薪三到五成,投行老总为员工设立专项基金帮助解决暂时的周转支付困难等。这一幕幕,都折射出券业寒潮来袭,尤其是投行业务。

    “2013年,IPO停发近一年,包括中信证券等多家大投行最终都采取了裁员、降薪等方式度过寒冬”,业内人士告诉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在此次申万宏源事件发生后,有华南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就评价道:现在的投行三部曲就是降薪、裁人、招实习生。

    “众所周知,投行业以人力资本高而著称,降薪、裁人自然是减少开支的最直接的法宝。而实习生则是廉价劳动力,最后留用不留用还两说”,业内人士感慨道。

    回顾投行近几年的扩张潮发现,2014年~2015年新三板市场火爆,政策宽松、补贴力度大,券商大肆扩张招人做新三板业务,人员得到极大扩充。到了2016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但是强监管也开始显现,风风火火的新三板也放慢了步伐。

    另外,IPO在2015年~2017年加速审核,投行又开始大肆招人。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从2017年上市券商年报数据统计看到,统计在内的23家券商中,仅有6家券商的投行业务人数缩减,其中仅有两家缩减人数超过50人,其中又以申万宏源最为显著,相比2016年缩减了157人至500人。相反,剩下17家券商均全部扩充了投行人数,而且有9家扩充人数超过50人,占比近四成。值得一提的是,光大证券和中信证券在2017年投行业务扩充人数均在百人以上,尤其是前者,从2016年底的295人大举扩张327人,至2017年底的622人。

    这种大举扩张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上述大型券商,有业内人士表示:“某小型券商投行业务2016年才200多号人,到了2017年就直接变成了500多号。目前政策缩紧,IPO过会率总体较低,直接给以中小项目为主的中小券商沉重打击”。另外,他还算了一笔账,在过分保守情况下,投行员工人均收入20万,500号人每年的人力成本也得有1个亿。

    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虽然尚未听说目前有券商大面积裁人的情况,但是从前述已经看到,降薪已是券商主要采取的手段。同样,也有投行人士表示,根本不需要公司主动去裁人,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完不成考核的员工自己也会走的。火山君注意到,申万宏源今年的考核亦是如此,其中的知情人士就表示,往年完成不足50%绩效才没有,而今年则是完成不足70%绩效就全部没有了,相当于大大提高了考核标准。

    投行:从狩猎转向深耕

    以上种种现象已经显示投行业寒潮来临。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全行业投行净收入约384亿元,而2016年时却高达近520亿元,缩减了136亿元,下滑的业绩自然让人员扩张后的投行倍感压力。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投行业的寒意还会增加。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审核通过50家企业,通过率为51%,对比去年全年项目通过率79%,显著下降。前四月股权集资金额合计5853亿元,同比下降20%,其中首发金额同比下降50%,再融资金额同比下降16%。与此同时,券商投行业绩也深受影响,一季度投行收入同比下滑超过30%。

    面对这种情况,华创证券分析师洪锦屏表示:“投行业务项目储备不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在于能否恰好立于政策风口之上,或者说在政策风向转变时能快速应对。券商投行稳定的历史过会率、良好的商誉以及政策的预判能力,这些要素才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了解到,以往券商大多积极去寻找财务数据合格的公司,因而储备了不少项目。随着投行业绩遭遇“小年”以及大规模企业撤下材料等,投行模式也从“狩猎式”向“深耕式”转变,转向挖掘企业价值。

    “这一转变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沪上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在跟同行朋友询问后向火山君(微信公众号:huoshan5188)表示:“第一个层面是指投行的产品。传统的投行业务,不管是IPO、再融资、公司债企业债,还是重大资产重组,如果在对这些传统产品总体较严的监管环境或者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可以响应监管及市场形势,深耕客户需求,做一些产品方面的转变,比方说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ABS、FA,或者扶贫债,‘一带一路’债等等。”

    “另一个层面是指承揽的方向。因为现在总体投行数量较多,而且市场竞争方面比较激烈,每家客户周围都围绕着大量的中介机构,所以能够深耕一家有较多资本市场需求的优质客户,一直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各类型投行业务金融服务,可能会在承揽上有更高的效率。而这就需要深耕细作客户需求,把握市场形势,了解其需求,提供各类型金融服务”,前述沪上投行人士表示道。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中美经贸只是暂时停战? 陆慷:我们当然不希望出现反复

    下一篇

    中基协洪磊:建议制定大类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构建资管三层架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