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产老IP“舌尖”如何烹出新味道

    新华日报 2018-02-27 11:27

    “近观食物之美,远眺文化渊源”,让人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春节期间登陆央视播出。接下来,“舌尖”系列的每次亮相,可谓都挣足了观众的期待。

    “近观食物之美,远眺文化渊源”,让人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春节期间登陆央视播出。播出期间,《舌尖3》话题性十足,“口碑下滑”与“高收视率”比翼齐飞,成为一组矛盾的关键词。作为国内纪录片的王牌IP,一路走来的“舌尖”系列,也在面临着突破瓶颈与创新表达的挑战。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让国人惊艳,赢得好评如潮。接下来,“舌尖”系列的每次亮相,可谓都挣足了观众的期待。这次《舌尖3》播出后,观众口碑显示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局面。首先,有不少忠实观众对于《舌尖3》的回归热情点赞,“依旧是那个能让我口水与泪水齐流的《舌尖》。”然而,也有不少观众看完第一集《器》之后,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垂涎欲滴的美食变少了!”此后几集,陆续还引发了各类吐槽,“没有美食,也没有人情。”“金字招牌倒了。”“不及格。”这些评价纷纷见诸网络端。甚至还有部分专业人士指出,《舌尖3》的解说词也显得不考究、不严谨。例如,云南石锅并非起源于云南,而是四川藏区,并且“太湖之冠”花鲈的说法也并不准确。

    “舌尖”的金字招牌是什么?是美食,更是食物背后的人情与文化之美;是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百姓日常生活的人情温暖,打捞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于是,“舌尖”也从美食主题跃升出来,勾连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绽放为现象级的作品。“舌尖”之魂,乃在于此。

    实际上,这一次《舌尖3》的确想突破原来的“套路”,“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记者发现,《舌尖3》总导演、制作团队都变动了,力图增加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也重新搭设了内容框架。比如,第一集的主题是“器”,锅、刀、案、笼、灶这些器具,摇身变为镜头主角。接下来的几集中,《香》主打难忘的家乡小吃滋味,《宴》是古今各地宴席大荟萃,《养》介绍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这些涉及器具、宴席、食养等方面的“排兵布阵”,都是之前的美食纪录片从未专门呈现过的内容。

    作为观众具有深厚感情的经典IP,不少观众都还是希望看到“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实际上,这一次《舌尖3》的制作方想积极创新的意图,也没有错,冒险创新同样是一种可贵的勇气。只不过,老IP想烹出新味道的确并非易事。从第一季到第三季的6年间,一路走来的“舌尖”,如何既让观众感到熟悉与亲切,同时又能满足挑剔的胃口,时有新鲜之感?这也给我们提出了纪录片创新的时代之问。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的水准日渐提升,时有口碑爆棚的良心之作,像《超级工程》《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将中国故事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时代表达,常常给观众以惊喜。相应的是,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需求也日渐提升,对于作品的主题内涵、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舌尖3》,就有观众提出了颇为专业的意见,比如剪辑不够细致、食物近景特写太多、解说词中的部分讹误等等。观众变得严格苛刻了,这是好事,也在倒逼制作方以更严谨的态度来创作作品。

    同样,《舌尖3》也提醒我们,纪录片创新之路要想走得更好,还需要不断开掘题材,更加活泛起来。有人统计,当年《舌尖1》播出时,全国仅有40~50档美食栏目,而现在有大约400~500档的美食栏目活跃荧屏。一部“舌尖”火了之后,各类打着“寻味”“味道”等招牌的美食类纪录片一哄而上。观众的兴奋劲儿懈怠了,自然就容易审美疲劳。再好的题材,一而再、再而三跟风,难免容易沦为恼人的狗尾。

    不过,不少观众对于《舌尖3》之所以“责之深”,恐怕还是“爱之切”。事实证明,不管观众怎么“吐槽”,“舌尖”依然是一个坚挺的IP。《舌尖3》不仅收视率高,影响力也丝毫没有减弱。第一集播出后,其中提到的章丘铁锅,立即变成了网红,瞬间刷爆了朋友圈,现在已经脱销。实际上,不管是河南穿山灶、章丘铁锅,还是周口逍遥胡辣汤、宁德屏南传统药膳、泉州美食石花膏,每当一个地方的美食符号出现时,都会引发当地的媒体热传,也激发着当地人的集体自豪感。可见,“舌尖”依然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载体,如何让它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力,这是值得思考的。

    在我们新时代的文化沃土上,应当有更多反映时代需求、反映优秀文化的纪录片。由“舌尖”出发,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纪录片精品走上荧屏,“爆款”频出。

    上一篇

    铁路春运客流仍保持高位运行 元宵节将迎新一轮高峰

    下一篇

    环保部:2018年所有省份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