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供给侧改革中的大国粮仓——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综述

    新华社 2018-02-10 21:13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中央储备粮积极入市收购,同时坚决进行粮食去库存,全力推动现代化仓储建设,大国粮仓管理不断强化。

    去库存:收储制度改革有新突破

    2016/2017收购季,中储粮在东北收购玉米2140万吨,占各类企业收购总量的18%,完成300万吨玉米跨省移库,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发挥了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董事长吕军30日在中央储备粮工作会议上说,按始终在市、均衡收购要求,中储粮结合储备玉米轮换,积极入市收购,不追涨、不杀跌,把握节奏,有效发挥了对多元主体收购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情况下,中储粮完成小麦、稻谷跨省移库和跨县集并190万吨,为政策性收购腾出仓容。全年收购2017年度最低收购价小麦2377万吨、早籼稻125万吨、中晚稻2136万吨,临储小麦81万吨。“在库存处于高位的形势下,确保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持续落实,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吕军说。

    2017年,中储粮实施政策性粮油去库存明显提速。全年累计销售政策性粮油8073万吨,创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扭转了政策性收储购大于销的局面,去库存工作取得新突破。

    抓仓储:基础管理上新台阶

    中储粮实施“标准仓、规范库”3年建设计划,第一年度实现2万多个仓房、1000多个库区的创建任务,达标率超过60%,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吕军说,全年新完成289个直属分库及91个库区新建仓房的智能化建设,智能化粮库三年全覆盖目标如期实现,中储粮智能化粮库成为全球粮食仓储行业最大的一张物联网。

    在此过程中,绿色储粮技术应用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内环流控温、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压盖密闭等绿色储粮2500万吨,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提升到98%,储粮品质得到社会认可和青睐。

    吕军说,根据秋季库存检查结果,中央储备粮账实相符率保持100%,质量达标率、宜存率稳定在95%以上,综合损耗率进一步下降,政策性粮食管理总体规范、稳定。

    强管理:提质增效出新业绩

    今年1月是中储粮与中储棉重组一周年。一年来,通过有序做好制度对接、工作对接、文化对接,确保了储备安全、工作连续、队伍稳定。

    2017年1月,中储粮、中储棉正式重组。重组过程中,统筹协调粮食和棉花去库存工作,优化储备资源配置,“1+1>2”效果开始显现。中储棉全年完成储备棉轮出322万吨,同比增加56万吨。

    吕军强调,2018年将在坚决服务棉花调控基础上,积极应对库存快速下降带来的挑战,大力提高棉花自储比例,将战略重心进一步向新疆市场转移,积极争取建立储备棉市场轮换机制。

    数据显示,中储粮集团通过市场手段,有效引导了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转移,新疆地区近三年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3100万亩和2905万亩、3163万亩,产量分别为367万吨、405万吨和461万吨,占到全国产量七成以上。冀鲁豫及长江流域一些传统棉花产区种植结构加快调整,改种更有效益的农产品,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通过改革,有效解决了棉农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难题,避免了“卖棉难”“棉贱伤农”现象。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纺织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棉花去库存在上游推进了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对下游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增强实体经济活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

    地方两会开出“绿色清单”升级版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下一篇

    年均1300万人,人口大国实现“就业奇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