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在环保部举行的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强调,为强化社会和公众监督举报,各地环保部门已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人为干预行为纳入当地“12369”举报受理平台。
每经编辑 李彪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毕陆名
“2017年,我部对环境监测弄虚作假和人为干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2018年1月31日,在环保部举行的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作如上表述。刘志全强调,为强化社会和公众监督举报,各地环保部门已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人为干预行为纳入当地“12369”举报受理平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采访了解到,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人为干预行为纳入当地“12369”举报受理平台,意味着群众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均可通过环保平台进行举报,将环境检测点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让公众更好地参与环境监测。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环境监测机制改革,2016年全面完成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2017年10月起全国205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推行采测分离模式,2018年将完成205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
刘志全介绍,按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要求,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在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布设1436个国控监测站点,且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在“2+26”城市建设颗粒物组分/光化学监测和降尘监测网。
同时,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方面,国控断面扩展到2050个,覆盖全国十大流域1366条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库,基本满足水环境质量评价与考核需求。饮用水源地监测覆盖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和2856个县。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方面,建成由38800多个点位组成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同时形成了以卫星遥感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
针对关系“舌尖安全”的土壤环境监测,刘志全称,2017年,环保部初步建成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包括背景点、基础点和风险监控点位,其中背景点位(反映土壤质量本底浓度水平的点位)2481个,风险监控点16393个。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目前基本实现了所有土壤类型、县域和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全覆盖。”刘志全表示,下一步环保部将会同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进一步沟通协调,加强联动,推动数据共享。
“目前,三部门已基本达成一致,将国土和农业部门的将近4万个点,纳到这个网络里来,我们现在正在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工作。”刘志全说。
在加强监测网建设的同时,为了化解地方行政干预监测数据的问题,环保部进一步推进国家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
其中,2016年环保部全面完成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委托第三方公司对1436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开展运维;从2017年10月起,全国205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推行采测分离模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采样。第二阶段,2018年将完成205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统一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运维。
如何让环境质量改善成绩看起来更“漂亮”,一些地方开始在监测上“动脑筋”。
2018年1月,环保部通报两起干扰环境监测案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通过对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例行检查时发现,2017年9至10月期间,江西省新余市飞宇、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厂两个国控站点附近有雾炮车喷雾作业,水雾直接喷淋空气质量监测采样口及周围局部环境,干扰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正常进行,环保部分别致函两省,责成严肃查处。
这些情况并不少见,2017年12月2日至5日,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环境卫生管理站利用喷雾抑尘车对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建筑物外立面墙体和楼顶进行喷雾清洗。现场作业时连续对大武口区黄河东街国家环境监测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所在的办公楼墙体进行喷雾清洗,喷雾直接影响了监测设备采样口周围局部环境,干扰了空气质量监测活动正常进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环境质量督查、考核力度加大,一些地方在忽视环保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为了能够完成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开始在监测数据上做手脚。在空气质量监测站周边洒水、监测点周围禁止车辆通行,为监测仪器“戴口罩”等行为频频曝光。
针对上述现象,刘志全称,主要还是不正确的政绩观,不在污染治理上下功夫,而在数据上动歪脑筋。另外,有的地方历史欠账较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监测数据上做文章。
刘志全表示,一些城市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环境质量确确实实已经有了显著改善。目前我国的达标城市又增加了12个,现在达到99个。“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质量上下真功夫,为老百姓提供清新的空气”。
刘志全强调,为强化社会和公众监督举报,各地环保部门已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和人为干预行为纳入当地“12369”举报受理平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