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披露五宗案件之一宁波富邦的内幕交易案,其诸多细节曝光,原来在宁波富邦39亿“鲸吞”天象互娱的重组大戏中,牵线人是天象互娱的PE股东。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外甥女,在公司停牌前两天突击潜伏,长达一年,实际交易日仅三天,完成了精准“收割”。证监会认为,应燕红的上述行为构成内幕交易,决定没收应燕红违法所得35.8万元,并处以107.5万元罚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周五,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披露五宗案件,其中包括宁波富邦的内幕交易案。比照近日披露的行政处罚书,诸多细节耐人寻味。
原来,在宁波富邦39亿“鲸吞”天象互娱的重组大戏中,牵线人是天象互娱的PE股东。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外甥女,则在公司停牌前两天突击潜伏,完成了精准“收割”。
行政处罚书细述了宁波富邦与天象互娱牵手的全过程。
2015年下半年,深圳华旗盛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旗盛世”)股东姜某文分别向天象互娱、天象互动的股东何某鹏和宁波富邦的实际控制人宋某平(宋汉平)推荐互为重组对象。2016年春节(2月8日)前后,姜某文让华茂集团总裁助理许某与宋汉平沟通,后者表示可以同天象互娱、天象互动接触。
2016年2月,何某鹏告知天象互娱董秘杨某,华旗盛世推荐了一家合适的上市公司,让其与华旗盛世员工曾某平联系。2月20日左右,杨某与曾某平电话沟通了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感觉该上市公司符合要求,希望曾某平能提供一份重组方案。2月24日,曾某平将重组方案发给杨某。杨某据此判断上市公司为宁波富邦,并将收到的资料向何某鹏作了汇报,何某鹏指示杨某持续跟进。2月底,许某之友、某券商营业部副总经理陈某芳与宋汉平、富邦控股(宁波富邦控股股东)财务总监陈某在宁波见面,陈某芳向宋汉平推荐天象互娱、天象互动并介绍了相关财务数据。3月初,陈某芳将从许某处取得的天象互娱、天象互动相关资料送到富邦控股公司收发室。
至此,进展十分顺利。3月11日,杨某将近期潜在的壳资源进行了整理,并向何某鹏作了汇报。其中,在宁波富邦项目中的备注为“华旗已进行完一轮交流,约上市公司董秘或投资总监下周到成都详聊”。3月31日,宁波富邦发布关于筹划重大事项停牌公告。7月12日,宁波富邦披露重组预案,拟作价39亿元收购天象互娱、天象互动全部股权。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关键先生”华旗盛世的股东实为姜洪文。处罚书指出“姜某文也知晓宁波富邦的并购需求及偏好”,显示其与宁波富邦关系密切。
更为深层的利益关系是,华旗盛世此前通过旗下投资平台入股了天象互娱。据最初的重组方案,华旗盛世担任GP的华旗汇晟、华旗汇瑞分别持有天象互娱4.86%和1.48%的股份;且华旗汇鼎拟出资6.43亿元参与本次重组的配套融资。若交易完成,华旗盛世方面将合计持有上市公司12.24%的股权。
华旗盛世在A股市场非常活跃。2015年9月,华旗盛世旗下的华旗同德斥资6.3亿元协议受让深天地A的2100万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主导了重磅重组:拟作价55亿元收购互联网医疗企业友德医、赢医通各100%股权,同时配套募集资金55亿元。
不过,由华旗盛世主导的两单重组均具有类借壳特征,且标的资产盈利能力备受质疑,最终无果而终。2017年末,华旗同德将所持股份以10.5亿元转让给广东君浩,全身而退。
撮合宁波富邦重组的资本掮客败兴而归,但投机获利者自有人在。
证监会查明,宁波富邦实际控制人宋汉平的外甥女应燕红,在宁波富邦下属控股公司任副总经理,内幕信息公开前,应燕红与宋汉平有三次通话联系,其中,2016年3月23日一次、3月26日两次。随后,应燕红于3月29日转入大额资金300万元,并在3月29日至30日使用“应燕红”账户开始大量买入宁波富邦股票,买入时间与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联络时间高度吻合。
对照股价走势,2016年3月29日、30日,正是宁波富邦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当日涨幅分别为0.40%和9.36%,应燕红账户累计买入173600股,买入成交金额390.8万元。2017年3月14日宁波富邦复牌,当日股价小幅高开后低走,当天跌幅为4.05%,应燕红将所持股票全部卖出,也获利了35.8万元。
由此可见,应燕红本次内幕交易的跨度周期长达一年,但实际交易日仅三天,即斩获了9%以上的收益。
行政处罚书指出,应燕红买入宁波富邦的时间与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联络时间高度吻合;存在转入单笔大额资金的情形,并全部用于买入宁波富邦,买入意愿强烈;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入宁波富邦的金额较之前明显放大,交易行为明显异常。证监会认为,应燕红的上述行为构成内幕交易,决定没收应燕红违法所得35.8万元,并处以107.5万元罚款。
重组终止复牌后,宁波富邦股价一路下跌。一个插曲是,2015年7月至8月,中科招商旗下的中科汇通曾“抄底”举牌宁波富邦。两年后的2017年7月,中科汇通减持了部分股票,持股比例降至4.9999%,并称不排除未来12个月内继续减持。如今,宁波富邦的最新股价已较中科汇通的持股成本下跌约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吴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