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认为,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凸显,大气治理力度明显加大,未来将会形成常态化。
每经编辑 李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污染防治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星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同时,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8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会议指出,要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凸显,大气治理力度明显加大,未来将会形成常态化。同时,一些排放标准也将逐步提高,过去在电力领域做超低排放,将来在其他领域可能也要推出这种模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会议要求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文件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市2017年1~11月份,全市PM2.5累计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较2013年同期下降35.6%。在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中,天津率先并提前两年完成大气十条任务目标。此外,2017年1月1日至12月8日,河北PM2.5平均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39.6%,已超额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
虽然大气十条即将完成阶段性考核目标,但是,接下来大气治理的力度仍然有增无减。
骆建华称,在推进大气十条的过程中,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明显,大气污染防治的高压态势将会形成常态化。
今年10月,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回应“如何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问题时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赢蓝天保卫战,过去是叫打好,现在是叫打赢,实际上意味着比过去的要求更高了。
李干杰说:“我们在边学习、边思考、边推动,准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强化这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污染防治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这项攻坚战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生态保护修复需突破商业模式
会议强调,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围绕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进程,累计完成造林3000万公顷,义务植树126亿株,完成森林抚育4086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6%。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达到151亿立方米。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4。
2016年8月,在全国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现场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为进一步增加国土绿化面积,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我国要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认真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力争到2020年完成造林任务7333万公顷,修复湿地14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当前社会资本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大部分是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修复仍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生态修复主要涉及植树造林,荒漠化治理等项目,目前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数量比较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未来进入该领域的企业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薛涛认为,企业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除了需要财政的支持外,也需要在商业模式上做自我突破。
此外,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对此,薛涛解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类似,目的是为了把生态资源标上价值,破除地方唯GDP发展的理念,未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可以向相对落后的省份购买生态指标,实现流转。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