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以来就一直处在“不尴不尬”位置的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将结束尴尬境地。中国基金报记者获悉,所有大集合产品都有机会做公募化改造,而且,对券商资管是否拥有公募业务牌照没有硬性要求。也就是说,没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机构,其大集合产品也可以参照公募基金进行改造。
从2013年以来就一直处在“不尴不尬”位置的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将结束尴尬境地。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独家获悉,监管层已经在酝酿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所有大集合产品皆有机会,这也或将成为明年券商资管机构的工作重点,目前只待具体细则落地。
自2013年6月起,监管层不允许券商再发起大集合产品,符合条件的券商可申请取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开展业务(目前有12家获批公募基金资格)。而证券公司已经设立的大集合产品,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依法受到保护和存续运作。
一些券商将存续期的大集合产品合同进行修改,扩大投资范围,并且可以重新打开申购,这种做法得到了监管层的默许,所以现在市场上存续的一些大集合的产品主要是那时候存续的。
据业内人士称,当时,对于大集合的后续处理方案,监管层也给出了几个方向,包括符合条件的转为公募基金;维持集合计划形式,继续存续运作;终止集合计划;转为私募基金等。不过,对于究竟采取何种方案,监管层表示待关于现存各类理财产品的规范政策明确后,将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明确大集合的具体处理方案。
中国基金报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根据目前沟通情况,所有大集合产品都有机会做公募化改造,而且,对券商资管是否拥有公募业务牌照没有硬性要求,也就是说,没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机构,其大集合产品也可以参照公募基金进行改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各家券商心里都有数”,华北一家券商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券商们都在等具体细则,好明确具体如何操作。不过,有券商人士指出,此种改造就是将大集合产品变成真正的公募基金,涉及到资金门槛、信息披露、久期以及系统等方方面面,对券商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是一个大工程。
事实上,如何管理存续的券商大集合产品一直是监管层的关注重点,尤其是涉及到资金池的清理。今年5月,监管层要求券商对集合理财业务中的非标类投资进行整改,并指出今后将比照公募基金的杠杆率、久期来管理集合理财业务。
在11月17日央行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里也能看出端倪。根据意见稿,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
券商大集合产品“非公非私”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根据这个规定,没法界定大集合到底是公还是私,这就很难管理了”,有券商资管人士分析指出,在现在的节点上,关于大集合产品的立法依据没有界定,新规无疑释放出一个信号。公募化改造一是给大集合产品一条活路,指明一个方向;另外一方面,也正是出于规范管理的考虑,以前存续的或者无固定管理期限的大集合产品,考虑市场赎回和流动性等因素,不强行取缔,但是要参照公募基金的监管去做。
今年以来,强监管之下,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规模出现明显下降,截至三季度,已跌破18万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资管的大集合规模也在今年明显减少。
据东方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目前大集合整体规模约为9000亿元。由于信披关系,该规模和实际数据可能有一定出入,具体以相关部门披露为准。
从管理人来看,截止到今年三季度,广发资管拥有14只大集合产品,整体规模超过1000亿元,约达1640亿元,在同类公司中排名第一;此外,大集合规模在500亿以上的还有光大资管、华泰资管分别约为571亿、525亿。长江证券资管大集合规模也较大,不过,这些公司大集合规模最大的基本都是货币类计划。
从产品来看,目前规模在100亿以上的产品共有19只,其中8只产品规模更是超过200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为广发资管旗下广发金管家多添利,该产品成立于2013年5月29日,截止今年三季度,其净值规模为956亿元。长江资管的长江超越理财乐享一天和光大资管的光大阳光北斗星2号规模次之,分别为412亿和303亿元。
目前存续的成立最早的券商大集合产品为2005年4月28日成立的光大阳光,该产品属于混合型,目前规模为19.65亿元,据了解,2005年共有三家券商资管成立了大集合产品,除了光大资管以外,国君资管和华泰资管也相继在当年推出了货币型和债券型的大集合产品,目前规模都较光大阳光要大的多,分别为78亿和187亿。
对于大集合产品参照公募基金产品进行改造,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从长期来看对券商是一个利好,但是短期来说,因为公募对于产品运作的要求很高,券商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特别是那些大集合规模比较大的券商,至少一两年内会比较“难过”。
“首先就是渠道问题”,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在渠道上,大集合主要依靠券商渠道,公募主要是银行渠道和第三方销售机构。公募化改造之后,券商资管必然要去抢银行渠道,但是代价太高了,毕竟渠道费用非常贵,尤其是银行。
但是,在某业内人士王原(化名)看来,开拓渠道并不是最难的事,卖出量才是最难的。“如果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开展公募业务的话,就会形成同业竞争,这种竞争直接就反映在销售上”,王原表示,不同市场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一家券商大集合改造为公募,跟拿了公募牌照直接发公募,所形成的竞争环境差不多。
以华泰证券为例,其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华泰柏瑞和获批公募资格的券商资管子公司华泰资管,就在货币基金的销售上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如果我们公司和母公司旗下的公募基金公司竞争的话,在权益产品上我们不一定有优势”,王原有点担忧。
此外,部分券商大集合采用分期分份额的方式,换句话说,也就是资金池,这在今年的监管要求中已经明确要进行整改,后续也会面临一些压力。
按照集合理财的规模和认购最低标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分为大集合和小集合。大集合一般规模在5到10亿,认购起点是5至10万,为“类公募”产品。小集合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小,灵活运作。一般几千万就可运作,但认购起点一般在100万以上,为“私募”产品。
网上有张图可以帮助投资者较为明确的区分大集合和小集合:
图:大集合和小集合的区别
说回到本文提到的大集合。大集合属于历史遗留概念,分为限定性集合管理产品和非限定性集合管理产品,从爆发增长到面临监管不再新发,再到将实行公募化改造,大集合理财产品这些年的经历也可谓浮浮沉沉。
2003年,监管部门先后颁布实施《关于证券公司从事集合性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等规定,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迎来规范化时代。
2004年10月25日,光大证券率先向证监会申报集合资产计划,成为首只申报获批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是券商首只大集合理财产品,该产品于2005年4月成立。
2008年,证监会又出台了《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以规范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2012年10月,证监会发布券商资管系列新政,进一步放松对券商资管业务的管制,松绑后券商资管集合产品随即爆发式增长。
2013年3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通知》,其中明确6月1日后,大集合产品将不再允许新设,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开展公募基金业务。
2013年5月28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删除了关于大集合双10%投资比例的限制规定及其大集合投资范围的规定,不再区分大集合和小集合。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和集合细则规范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无论集合计划、定向计划和专项计划,均为私募理财产品。
至此,大集合产品开始陷入“非公非私”的尴尬境地。
2017年5月,监管层对大集合中存在的资金池业务提出整改要求,剑指非标类资产。
2017年11月17日,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大集合产品的改造似乎已经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ID:chinafundnews) 记者: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