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放下“锄头”拿起“笔杆” 这些农民为何爱学习?

    新华社 2017-11-30 19:52

    新华社记者 秦宏

    走进课堂学政策和技术,武装头脑;走进工厂学延伸农业产业链,自己办厂;走进生态农场重新学种田,做“片区经理”……日前,记者在江西部分农村地区发现,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促使部分农民爱上学习,在农村找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学以解惑:种粮大户课堂学当“新农人”

    “听专家解读新农业政策,向农业产业化先行者学经营,请老师解答发展疑惑。”江西南城县建昌镇麻姑村种粮大户李金华一边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课堂中听课,一边在社交平台上为其他种粮朋友直播。

    今年40岁的李金华规模化种粮已有三个年头,他的志向就是借助现代化农业经营理念,和老家“麻姑稻”这一传统水稻品牌,打造自己的优质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为此,他每年都会寻找机会,抽时间报名参与一些在各地高校举办的“新农人”培训班。

    “从事现代农业,就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结识产研销各领域朋友。”李金华说,例如他种植的是生态水稻,但在市场上难以取得消费者信任。通过这次学习交流,他就准备建立消费者参与的质量认证模式来破解难题。

    从最开始学现代化规模化育种、种植管理知识,然后学绿色农业和多样性种植知识,再到学农产品的品牌包装和营销本领,如今基本恢复了传统原生态“麻姑稻”品质的李金华,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型家庭农场主。

    学以致用:农民贫困村里办茶叶工厂

    “连续多年,我们每年都去省内外茶园茶厂学种茶和经营。现在我们带领村民种了600多亩原生态茶,建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江西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村支书蓝平洪说,不学不知道,村里好生态和荒山都是宝。

    上峰村是深山贫困村。8年前,蓝平洪为谋生常年与其他村民一起外出打工。在此期间,他到浙江富阳市的朋友家做客时发现,与家乡地理气候条件相似的当地农村,多靠经营生态龙井茶得以致富。

    受此启发,2009年,蓝平洪与三位同乡一起,回乡承包了200多亩荒山,从浙江购买龙井茶树苗、请了技术指导,种起了生态茶,并逐渐成为村里致富能手。

    2012年蓝平洪被选为村支书以来,为带领村民脱贫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和村民理事会成员通过自费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利用政府支持贫困村的发展资金,和村民自愿入股的资金和土地,先后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和茶叶厂,整村推进茶产业发展。

    目前,当地包括78户贫困户在内的368户村民中,已有300户加入了村里的股份经济种植合作社,筹集茶叶厂建设资金100余万元。

    “虽然我们的茶叶得到一些知名茶叶厂的青睐,但是办茶叶厂延伸产业链,打造自己的原生态茶叶品牌,要学和想学的还很多。”蓝平洪说。

    学以就业:“老把式”学习上岗种有机田

    “‘片区经理’年薪四五万元,负责合作社科学种养和精准管理任务。”江西宜丰县同安乡60岁的种田“老把式”季四培说,如果不学习不会做,这工就做不成、钱就赚不到。

    2013年,江西宜丰县金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同安、花桥等乡镇,流转了12000多亩田,发展有机水稻、蔬菜、生态畜禽等产业。作为合作社的“片区经理”,季四培为管理好他负责的200多亩有机稻田,以及田中稻鸭共作的生态鸭,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种田知识。

    “种有机稻与种普通稻不同,虽然有高产奖励,但也绝不能用化肥,要精准施用有机肥调节;除草也不能踩死或拔掉一扔了之,而要在田埂上晒死,再丢到田里做肥料。”季四培说,除了这些,还要学用手机软件管理稻田。

    在合作社里,学种“新田”的不仅是季四培这样的“60后”,年轻一些的农民“大片区经理”,还要学习研究生产和统防统治方案、使用无人植保机,掌握测土配方施肥等更丰富的知识,才能适应岗位。

    “大片区经理年薪更高,现在种田也是知识多就赚钱多。”季四培说。

    上一篇

    美国无人机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发动空袭致3人死亡

    下一篇

    全国8成以上农村承包地完成确权颁证工作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