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王晓波
每经记者 郭荣村 每经实习记者 刘玲
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医药资本论坛”于24日下午在成都举行。凤凰投资创始合伙人傅秋实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生物药的中国机会”。
傅秋实提到,2017年我国在全球生物制药竞争力排名中位列20名,BCI(Biopharmaceutical Competitiveness & Investment,即生物制药行业竞争力及投资环境指标)得分58分。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如何?以抗体药为例,中国生物药市场仍落后国际市场;截至2017年4月,全球在研的生物药临床研究2794项,中国占比11%,美国领先,占据51%。
虽然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比较晚,但预计我国在2015年~2020年的生物制药市场平均增长率为18%,高于全球12%的增长率。国外药企已经开始从中国生物药公司引进项目,我国在人才、资本和政策方面给予了生物制药高度的支持。
他还表示,国内生物药在抗体和细胞治疗方面有细分机会。而我国抗体产业具备爆发潜力的基础是单抗市场需求广阔,且大规模生产已经发力,最后还有医保政策的支持。此外,我国创新药企业的融资特点是:业务增长速度快的融资大、时效快;而营收水平弱、盈利周期长、固定资产低的则融资难。因此,我国需要合理健全的资本市场分级平台,这才满足我国创新药企对融资的需求。
傅秋实还提到,未来5年中国生物药市场有两个关键词:国际化+创新/仿创;“走出去”+“拿进来”。从生物药企在海外资本市场表现看,2016年至今,国内生物药企在纳斯达克IPO数量为5家,2018年会有更多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国内生物医药公司,期待我国未来更合理健全的直接融资渠道+灵活务实的监管与政策体系。
凤凰投资创始合伙人傅秋实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每经记者 摄)
以下为凤凰投资创始合伙人傅秋实在论坛现场的演讲全文:
首先感谢每日经济新闻的邀请,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进行分享。我来自凤凰投资,很多人会问凤凰投资跟那个凤凰有没有关系,很明确地说没有关系。我们这个凤凰是一个“耳熟不能详”的生物机构,我们覆盖中美两地的一些创新的企业。
这张图来自今年上半年,整个生物药行业同仁刷屏疯狂转载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发了之后,行业里面大部分同仁都相当兴奋。题目就是说中国的生物药产业已经开始为全球的创新药提供弹药了,而且在最下面一行很明确写道,有部分药品已经成为全国首仿药。
那么,到底中国生物药的现状和位置是怎样的?从这张图很明显看到,中国对应的位置并不乐观。2017年10月,今年刚刚发布的一个报告,报告的出品人是全球在做生物药研究很权威的一个咨询公司,他们每年都会对全球的生物医药行业做一个评比,今年中国的排名继续在20名,总共列了30个国家和地区。排在前面的,我只列到了第5位,第6到第10还有亚洲的一些国家,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日本。
至少我看到这个数据之后,我最难以相信的是,居然新加坡排在了最前面。令人意外的是,马来西亚也排在了我们的前面。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生物医药行业的实力如何。从这张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全球到现在为止,单抗在生物医药里面占了三分之一的细分市场,全球范围有79个抗体药,中国只有23个,其中只有10个是国产的,13个是进口的。很明显,这和我们现在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第二,2016年至今,全球范围内批准了14个抗体药,只有一个进入了中国,还是进口药。
最后一个数据是2016年的销售额,全球范围内单抗药的销售额是960亿美元,中国只有14亿美元,零头都不到。如果拿销售额的指标来衡量,我们和全球的水平至少差了17年。
再看全球在研的生物医药的临床研究情况,2014年4月份,美国遥遥领先,中国比较乐观,排在第二位,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医药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底子比较薄,起步比较晚,还好我们有一系列的创新要素。在过去的3到5年,尤其是2015年之后,有很大的一个提升和改善。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从国家政策、人才还有资本的角度来讲。
任何一个行业,当他遇到一个高速增长的时候,政策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2017年,这个行业出台了很多鼓励以及创新性的政策。2016年的MAH制度,所有权和生产分开了,就是给企业松绑,这也是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操作模式。第二,我们在今年加入了ICH,它是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就是欧、美、日,他们成立的一个监管临床的体系,我们终于加入了,就好比当年加入WTO。
2017年出了器械审批的一些创新政策,包括2017年,我们国产的创新药已经进入了医保目录,这是非常积极的推进政策。
从人才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尖端还是基础人才,过去这几年,都有大量的人才回归,补充或者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组部一直在推千人计划,到目前有几千人都是高端人才,他们回国之后带领(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各地还有海外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基础人才很重要,他们是高级的蓝领工人,他们需要有非常好的职业培训。随着海归人员以及国内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对此带来了一些支持。
尤其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MNC,全球大的制药企业的高管,这是现在比较新的趋势,他们有很好的国际的理念,有着国际的高度,而且很多人有自己的技术。在过去的两年左右,他们很多开始自己创业。直接导致了这个行业,我觉得有一个很高端的领头人在带动行业往前走。
资本是同样的,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资本,都在积极涌入这个行业,而且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我要强调的是最后一点,从2016年开始,行业内或者是投资人大家都注意到了一点,大量的生物制药企业融资额过亿,动辄就是很多亿的人民币。以前难以想象,因为做投资这么多年,5年前、10年前,一个药企能够融到七八千万已经很多了,现在几亿美元都是很正常的,也就说明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跟资本助力的时代已经到来。
看了华尔街日报2017年的数据,他们算了2015年到2020年,全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发展速度,中国遥遥领先。全球的平均速度是12%,中国已经达到了18%,终于在数字上超过了美国、欧洲、日本。
这个数据是过去将近10年左右,我们国家抗体药企业数以及申报抗体的数量也在以一个比较高的速度增长。
因为大量的资金融入,大量的高端人才的带领作用,所以我们看到,其实就是过去两年,有很多的国外药企,开始从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引进项目。2015年的时候,默沙东从在广东的一个康方生物医药收了一个产品,2亿美元的总额。今年,Celgene从BeiGene收购了一种药,花了14亿美元。
生物医药产业,因为中国起步比较晚,所以底子比较薄,还好我们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包括国家政策,人才引入、资本的推动。我们会看到很多新兴的机会开始在中国涌现。
接下来从投资人的角度讲一讲,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医药的细分机会在哪里。第一个就是抗体药,第二个是细胞治疗。
这是全球抗体药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到产业化,经历了大概5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之前的30年左右,主要是在做一些基础性的研发。那在接下来,基本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单抗药开始推出。
蓝色的数字代表每一款药物每年的销售额,基本都是在七八十亿美元。最大的药物是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一年的销售额接近170亿美元。从2017年之后,这上面有写到,会有新一波的产品出来,就是双特抗。
中国的抗体产业为什么有信心,为什么有很强的投资价值?看一下单抗的市场,在中国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有了一个使用的基础,接着再往下推就很容易。
从中间的数字可以看到,这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国内很多的生物医药企业,他们的规模是很大的,国内是不是有过剩的情况存在?对于生物医药的生产规模,(我认为)目前没有过剩,因为考虑到中国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好的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生产基础已经有了,还有很强力的医保政策的支持,所以未来会有一个很强的爆发。国内现在的抗体药总共23个,10个是国产的,大概也就是这三个现在销售得不错,其他的13个都是进口药。
展望未来5到10年,我相信中国的抗体药市场在某些细分领域会引领全球,因为它有很强的基础。比如说特殊的一些位置,比如说抗体的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骆驼抗体等领域,中国都有很强的产业化的基础。还有生物类似药方面,中国也有很大的产业基础。
刚才讲了抗体,再讲一下细胞治疗。细胞治疗跟抗体比的话,其实它的发展历程非常短。真正第一款以药品形式上市的细胞治疗产品是在2009年。这里列出的各种产品,基本是在2017年之前,大概是8款干细胞产品推向市场。这里面没有任何一款来自中国,虽然在中国的消费干细胞领域里面,有很多的消费,但是其实真正的药是没有的。
从2017年开始,在免疫细胞的治疗领域开始有了一些创新。这就是免疫细胞治疗里面我们最自豪的两款新药,2017年8月的时候第一款,10月出了第二款,完全是以免疫细胞的改造来治疗癌症,这是创新的技术。
整个行业现在转化的速度非常快。有什么新的东西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二张图,这是国际上的几个比较领先的企业。
可不可以通过非本人的细胞来源进行治疗?我们现在对实体瘤的治疗还没有很好的产品和平台,但是我们有免疫因子风暴。美国有一家公司,通过自己的专利技术叫做ARTEMIS,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有很好的效果。很幸运的是,这是我投资的一家公司,在过去的3年当中,看到了这个行业的突飞猛进跟技术迭代。
同时国内我刚才讲到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中国有一系列公司做得非常好了。虽然在技术创新领域,技术创新层面他们做得还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他们在临床应用这个层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甚至引领全球。用了特殊的抗体,肿瘤免疫的特殊处理,还有其他的公司。未来我觉得这三个方向,是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我相信中国会有这个实力去把这些问题解决。
第三部分是创新药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药需要大量的资金,这类企业的特点就是他的业务增长特别快,起来之后发展非常的快。它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对应我刚才讲的,大量这样的公司都是按照几个亿的规模来融资的。
还有就是它的时效性强,往前推进的过程当中,它不断档,只要一断档,新的技术就可能把你迭代了,所以它是非常需要大量资金的。不过,它也有另外几个方面的特点,它的营收非常弱,甚至没有;它的盈利周期非常长;它的固定资产很低,基本就是一些实验室,还有一些个人脑子里面的知识储备。
按照传统的融资理念来讲,这类企业的融资是非常困难的。我跟这类企业打交道之后,觉得它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这张图。
创新企业的生态系统或者是生态链,这是一个森林,下面的小草、小的灌木是真正的创新层。虽然它比较小众,体量比较小,但却是大量技术创新的发源地。
当这些低层次的,下面的这些小草(图示)吸收了阳光之后,会往上面长,就变成了成长型的企业,再往上长就是成熟型的企业。
整个过程中,阳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阳光是资金的话,这类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分级平台,我们会发现阳光只会照到最上层的大的树冠(成熟企业),都被它们吸收了,中下层完全吸收不到。
我想说的是,在过去十年左右,中国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资本市场的分层问题,让资金的阳光普照到最底层,这样才有利于创新。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未来5年,对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我们是相当看好的,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创新跟仿创。
特别要强调的是仿创,因为一步创新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先从仿创做起。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聊,日本市场就是通过仿创的模式逐步做起来的。全球有很多的创新药,日本并不是把所有的创新药都带进自己的市场,他也是通过仿创来实现。
这两个关键词迎合了“健康中国2030”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走出去,一个是拿进来。
其实我们看到过去两年左右,大量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到境外去上市,每次消息一出来就欢欣鼓舞,资金问题解决了,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公司的大量的临床数据都是在中国做的,为什么在国外去上市,因为我们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他们融不到钱。
据不完全统计,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国内生物医药公司市值大概已经超过了2000亿。如果把这些公司拿到中国,会有多么蓬勃的市场。这个行业我们已经有了人才,有了政策,有了产业机制,我们最缺的其实就是两点,一个是需要一个合理、健全的直接融资渠道。第二,我们需要灵活务实的监管政策体系,谢谢大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