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可转债发行较多,在我看来,由于信用申购没有成本,所以赔钱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故最终结果一定是可转债上市后涨幅越来越小,直至无利可图。
每经编辑 何建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
大家好,我是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郑眼看盘》专栏作者郑步春,感谢粉丝朋友对我视频节目的支持,本周,我主要回答这几个粉丝提问。
Q1、IPO审核趋严过会率下降,对当前的市场有无实际的意义?
答:IPO过会率下降暂时会缓解A股扩容压力,这是肯定的。最近发生一事,十分令人震惊,这就是有媒体报道称乐视网当年IPO涉嫌造假,此事会在未来IPO发审一事上造成巨大影响,或许就会造成IPO暂时性缓和。
退一步说,因乐视网教训,发审人员也会较往常警觉,本能上会害怕被某家坑人的公司连累,所以会更加严格,这就会造成过会率下降了。不过,这件事由中长远来看,也许并不必然意味着扩容减速。
总之,关于这事,投资者不能只看几天消息,最好长久保持关注。
Q2、在近期市场的调整中,又有哪些机会值得参与呢?
答:如果投资者相信市场处于调整市道中,最好是不要过分操作,顶多暂时可多关注些交易类机会,投资类机会一般是着眼长远的,而着眼长远的操作最好是等大盘处于相对低位时才出手,届时大盘成交量往往会低得不像话,暗示抛压枯竭。当成交量极低时,不代表大盘或个股就不会跌,许多时候仍可能有较大跌幅,但再怎么跌,投资者套得会比较少,因出现地量时至少已经跌过许多了。
当大盘跌稳后,我觉得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消费类、创新类个股,对周期类股应保持些警惕。
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节点处,因此显然应更重视消费类个股,这其中行业龙头当然是重中之重。
我国在创新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优点其实也有不少,这其中也有些制度、法规等优势或红利,如共享产品、高铁、支付运用、人工智能等方面,投资者可挑出国内有制度方面暂时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去找那些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创新类产品与公司,我认为这样或许会比较好,也许会有超预期收获。
好的,本周的答疑到此结束。粉丝可以继续在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我的专栏《郑眼看盘》文后进行提问,在下周同一时间,我会为粉丝朋友带来我的最新解答,谢谢。
郑眼看盘:可转债悄然提速 可保守操作
本周四A股调整,上证综指收盘下跌0.37%至3383.31点,深证综指跌0.67%至1989.98点。此外,中小板综指下跌0.76%,创业板综指下跌1.20%。由盘面看,权重股下跌稍少,小盘股特别是创业板个股下跌明显。
隔夜美联储会议宣布暂时维持利率不变,但政策声明强化了12月加息机会。由现在的市场预期看,市场相信美联储12月加息机会近乎百分之百。预计此因素有可能在未来压制A股,但正式消息明朗后市场就未必会有太多显性影响。
自9月下旬的雨虹转债起,迄今信用申购可转债已有几只,下周一居然一天会有两只可转债发行。很明显,信用配售这一新生事物已渐现燎原之势,非常值得投资者重视。
个人认为,这个因素有可能加重大盘压力,因投资者很可能提前计入未来转债转正股的扩容压力。退一步说,就算投资者麻木,但可转债作为债券在发行之初就有抽资作用,这同样会产生压力。
信用申购可转债是无风险收益,就现今情况看,至少会有十分之一机会中,中了后约有200元的盈利。这虽然不多,但如果密集发行,累计收益可能也不错。然而,由股市最根本原理来看,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股市绝无可能让所有人输钱,有盈的一定有赔的。不过,由于信用申购没有成本,所以赔钱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故最终结果一定是可转债上市后涨幅越来越小,直至无利可图,甚至短暂破发。
盈利递减或亏损的事情虽然还远未发生,但其实投资者现在就可做此预期了。因此,如果有幸中了签,那么操作上一般就应马上卖出,不用过分去计较价格高低。如果投资者错过了相对高价,然后就惜售,我觉得继续拿下去大概率会没戏,因后面可转债供应量显然会越来越多的。物以稀为贵,这话虽然老套,可道理没错的。
总而言之,不合理现象(即所有人赚钱)只能暂时存在,长久是会被市场自动纠正的,这是铁律!
近期IPO审核被否率大增,这可能对市场人气稍有些安抚,但仅凭这个因素,投资者未必敢加量买入,顶多抛售时更为犹豫。换言之,这样的利好虽的确有些,但投资者没必要过度反应。明日为周五,证监会通常会宣布IPO核准量,如果仍为九家且筹资额稍多,则上述利好支撑作用将更弱。
大盘目前正挣扎在原始上升通道附近,个人估计是有机会杀破的。一般来说,较重要的支撑线不能碰得次数过多,且每次碰应只有一次逢低买入机会,若反复碰到这根线,通常意味着就会破位。
操作方面,因到了周末,也不排除主力暂时护盘可能,如果真是这样的,投资者可趁高减持,没必要见股市上涨就情绪大变而头脑发热地追买。(郑步春)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