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50元定金返100元优惠让你感觉是“稳”赚了1倍,而买1000送100优惠却感觉优惠力度不大,这是定金今年双十一大行其道的心理战原因,而且交定金对商家来说,也是“稳”获回头客的办法。不过,这种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今年的“双11”即将来临,“剁手党”发现,要想在今年的购物狂欢中有所斩获,必须做好充分的数学知识储备。
近日,很多消费者反映,往年简单的直接打折降价难觅踪影,众商家促销活动的玩法越来越复杂。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各种优惠券……网友纷纷吐糟:“没有奥数功底,还真不敢应战。”
当然,“拼奥数”只是消费者一句无奈的调侃,但玩笑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CFP图
“以往‘双11’都只是定金翻番,但今年,在指定时间内前多少名,定金甚至可以膨胀9倍,想要优惠,还得要抢。”对今年一些电商平台推出的“双11”预售规则,金娟有些无奈。
与金娟有类似感觉的网购族不少。有网友发帖称,光是“购物津贴”就有叠加顺序:大促价(促销价)→单品级优惠→店铺级优惠→优惠券→购物津贴→红包等,这些看着相似实则大有不同的名词,足以把人绕晕。
原本简单的优惠活动为何变得如此复杂?
程晓丽是某电商平台一家女装店的店长,她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了复杂规则背后的门门道道:首先是预热造势作用,即提前预热,烘托氛围;其次是缓解物流压力,提前知道有多少人买哪些东西,提前调货分配,以避免“双11”收货时间太长;最关键的还是为了提升总销售量,预付提前买与“双11”凌晨开抢的感觉不同,总有种让消费者觉得不属于“双11”当天开销的感觉,不知不觉又多掏钱,尾款是“双11”当天付,能算入业绩;最后一点,很多消费者不曾想到但又真的“被套进去”——用户付尾款时总要回来,只要一回来,就很容易产生二次购买。
商家很精明,但是在庞大的买家人群中,也有些精明人。在北京从事心理研究的祝啸从消费者心理出发,发现了复杂优惠规则背后的些许门道。
在祝啸看来,今年“双11”预付定金的方式是将以前的满减优惠券给拆分了,“更直白地说,就是玩了个心理战术”。
祝啸说,消费心理学里有个概念称作“比例偏见”。举例说,消费者在“双11”当天看到一件中意的羽绒服,刚好自己有一张之前抢到的“满1000减100”优惠券可以使用,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花1000元才有100元优惠,难免吐槽“‘双11’也没便宜多少”。但是,从商家的角度而言,这100元优惠足以让他内心滴血。所以,满减券让商家陷入被动,要么做大额满减消除用户的“比例偏见”,以量取胜;要么接受满减券的核销率,放弃市场占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定金膨胀”优惠工具可以非常好地弥补满减券的“比例偏见”弊端,它能够实现既让用户觉得自己占到便宜,又让商家多挣钱的共赢局面。
CFP图
“付定金15元抵30元”“付定金25元可抵50元,‘双11’定金多倍膨胀”……最近几天,各大电商平台上,商家的预付广告可谓铺天盖地。
可是,这些提前支付的定金可以退吗?拥有大量粉丝的网上销售店铺均表示,“根据预售活动规则,很抱歉预售订单定金是不支持退的”。
记者调查发现,一般而言,定金不能退(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而订金可退。记者查看至少10家网店发现,商家预售中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基本上都为“定金”,虽然定金可翻倍看似十分优惠,但如果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购买了,则定金不退还。在一些店铺,预售商品只能单独购买,想要使用优惠券还需购买其他商品。
金娟告诉记者,往年“双11”也有支付定金的活动,但是相比之下,今年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了让消费者先支付定金再提交订单,否则无法购买该商品。“就像是消费者在提前锁定商品的同时,商家也在用不同的手段锁定客源”。
事实上,根据一些电商平台上公布的预售规则,如果消费者想要退定金,就必须将商品的尾款支付完毕,之后再申请退款。
因此,不少“剁手党”提出质疑,当越来越多的商品选择以定金的形式进行预售,为何不能单独开辟一条定金退款通道,或者继续放出“加入购物车”选项,为何非要让定金的退款过程如此繁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在预售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在北京读大学的刘灿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预售商品不能退定金,还不能改收货地址。
对此,作为卖家的程晓丽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改地址确实比较麻烦,‘双11’订单量大,改地址会严重影响商家的发货效率。”
金娟在支付定金过程还发现一个问题,“‘双11’定金商品不能批量付款,只能一个一个付款,这样就无法使用大额优惠券。再者,在‘双11’当天,那些没有做预售的商品的价格低于预售商品,你会怎么办”?
对于金娟的问题,作为“过来人”的毛娜表示“只能忍了”。去年“双11”,毛娜在网上购买了某品牌的bb霜,预售价147元,但是“双11”当天的价格是89元,“147元里虽然还有妆前乳和洗面奶,但这些根本不值钱”。
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向记者表示,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保价承诺不保价,商家打着促销让利的口号上演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套路,这不禁让人反问:全民购物节到底是谁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