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邱德坤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邱德坤 每经编辑 王可然
什么样的城市才够包容?这个问题考验着所有城市管理者。
10月31日,2017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以下简称2017世界城市日)在广州举行。如何应对城市发展问题,创新城市治理,是参会中外市长、规划师、学者反复讨论、交流的一个焦点问题。
在市长对话环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直言,城市治理应重视开放和包容,但是现在有很多城市为了维护城市秩序,不仅限制人口,甚至是有选择地“选择市民”。
徐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城市治理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而非过多行政手段。
在2017世界城市日的市长对话环节,与作为实际“操盘手”的市长们不同,徐林看问题略为“学院派”。
他认为,中国城市治理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包容。“城市治理应保持它的开放和包容,这对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创新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
城市作为一个空间载体,开放和包容是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动机。从过往的城市发展历史来看,正是各类要素的聚集,特别是人口不断地往城市聚集,令城市在众多领域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产生更加专业和细化的分工。
这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徐林却发现一些城市的做法并不太包容,比如有的城市对人口的需求是只要大学毕业生或只要硕士研究生学历。
对于这类现象,徐林表示,“城市的人,之所以相互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1+1>2的效应,是因为这些城市人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分工可以产生更大的一种效应。”他补充道,“一个城市的高端人才需要其他劳动力替他服务,没有这样的服务,高端成不了高端,很多有效率的活动甚至没法开展,这是专业分工的好处,专业分工给城市效率带来提高。”
徐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向城市涌入的外来人口是来就业、居住和消费的,他们都为城市的经济和公共财政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们与城市有户籍居民对本地的贡献相同。按照公共财政的角度,既然他们对城市的税收和当地经济有贡献,城市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和本地居民完全一样的服务。
而从全国的角度来讲,城市治理中如何应对人口的包容,变得更为紧迫。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向各类城市涌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如果这些城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无法处理好这些人的落户问题,对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也是一个挑战。
“任何一个市长在这一方面能够走出一小步的话,对全国来说我觉得就是一大步。”徐林在会上提出,他希望中国各城市的市长能担起这个担子,让自己治理的城市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不要为了维护城市秩序而牺牲城市活力。
矛盾的是,不断向城市涌入的人口,对于城市有限的承载能力又构成了一个挑战。实际上,只要城市经济发展,就会有就业和人口增加,城市的经济在增长,人口就会增长。徐林则认为,一个城市能够承载多少人,城市治理者不能仅用行政手段来限制。
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城市人口的调节除了用行政手段,更应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徐林认为,一个城市如果确实没有人口的增长空间,那么这个城市的各种成本都会变得很高,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那么企业或个人基于成本的高昂,就会考虑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就对城市治理中的人口问题进行了疏导。
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城市治理的问题,这也是对城市治理的一种创新。徐林称,不同于乡村,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那么城市治理就要具有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恰恰就是开放和包容。未来要保持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必须对城市治理进行更多的创新,去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
那么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要如何才能打造出来呢?徐林介绍,首先要有创新要素,科研人员、好的服务平台等,创新要有一个好的孵化器;其次要有好的金融支持,因为创新要转化为好的产业,需要有风投和创投等金融工具的支持。当这个城市的创新要素都具备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创新就会比别的城市更具活力。
包容之道
●一个城市能够承载多少人,城市治理者不能仅用行政手段来限制,更应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
●未来要保持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必须对城市治理进行更多的创新,去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