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了前9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记者注意到,近几个月,工企利润保持了较好增长势头。尤其是9月当月,工企利润同比增长27.7%,在连续两月保持明显加快势头的同时,创出近7个月新高。这与其他经济数据相呼应,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平稳与健康。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8万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比1~8月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9月利润同比增27.7%,为近7个月以来新高。同时,9月利润增速比8月加快3.7个百分点,为连续两个月保持明显加快势头。
对于9月工业利润增速持续加快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认为,主要原因是生产和销售增长均有所加快,工业品价格均稳中有升,电力、酒和电子等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等。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效益和产品出厂价格高度关联,今年8~9月PPI快速反弹,企业销售收入相应增加了。不过,最后三个月(10~12月)工业品价格应该会略有回落。
数据显示,前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77.4亿元,同比增长47.6%;集体企业利润总额323.4亿元,增长4.3%;股份制企业利润总额39096.7亿元,增长24.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13514.3亿元,增长18.5%;私营企业利润总额18285.9亿元,增长14.5%。
与此同时,前9月,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仅有2个行业利润出现下滑。
具体来看,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幅度相对较大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2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增长66%;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增长50.1%……
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21.8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8月份加快3.7个百分点。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上,1~2月(合并计算)达到31.5%,3~8月分别为:23.8%、14%、16.7%、19.1%、16.5%、24%。这意味着,9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为近7个月新高。
对此,何平认为,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8月高0.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5%,比8月高0.8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因出厂价格上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约6526亿元;因购进价格上涨,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约5164亿元。收支相抵,利润增加约1362亿元,比8月份多增加约89亿元。此外,9月工企利润增速提高,还受到电力、酒和电子行业拉动等因素影响。
牛犁认为,8~9月PPI快速反弹,带动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但从价格角度看,年底PPI是会有一定回落的,这既有基数因素的影响,也有新因素的作用,比如去产能等。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梁婧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9月工企利润增速提高,与当月生产和销售增长加快、成本延续降低趋势有关。同时,从上月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但工业利润仍有大幅回升可以看到,这更与去产能和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工业产品价格持续回升有关。
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8%,高于1~5月份以来的各月累计数据。
对此,何平认为,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供需关系稳步改善,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这反映在多个方面:企业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增强;亏损企业减少,亏损额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加快,经营效率提高;企业杠杆率下降,经营风险降低;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2.9元,同比降低0.5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7%,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个数同比减少3.4%,亏损总额同比下降18.1%。
同时,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个百分点。初步测算,1~9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部分战略性新兴行业利润增长明显较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8.1%、29.9%。
对此,牛犁指出,政府在推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中,很重要的就是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竞争力有所提升,开辟出了一些新的增长点,一些新型产品比如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的业态如移动支付、在线医疗、共享单车等,都是走在世界前面的。
“此外,通过去产能,兼并重组,传统的制造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也进展顺利。国家大力进行节能减排,我国的单耗也在下降,说明我们的效率确实提升了。” 牛犁表示。
(实习生柳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