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国大通副总裁李大治先生受CCTV证券资讯频道之邀,做客《价值新发现》栏目,与业界专家和节目主持人进行了一场关于金融创新的座谈。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正在对众多细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需求总是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更新,为新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促成了金融创新。在该期节目中,李大治分享了对已成为社会热点的“金融创新”的认识。
——请谈谈什么是金融创新?
李大治:金融创新是为了追求更低的风险,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利润而进行的变更,这种变更是伴随金融业的经营活动不断发展而来的。往往体现在突破传统理念,诞生新的交易方式或开发新的金融工具。
——您所理解的金融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李大治:金融创新的内涵是指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本身。外延是指与新产品相关联的新的定价方式,新的交易方式,新的投资理念。
——普通人和从业人员对金融创新的理解有什么变化的过程?产生过什么误区?
李大治:普通人可能更关注用户体验,比如原来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现在可以网上买了。
对于从业人员来讲,十几年前在我们没有真正接触金融创新之前,我们认为的金融创新是高技术性含量的,是产品升级的一级级地提升,比如股票,股指,期货,期权……后来从业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金融创新其实是贯穿整个金融经营活动的,比如新的交易方式,新的风控设计,甚至新的交易对手,都是创新。
现在很多人认为规避监管等同于金融创新,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虽然这种规避监管式的创新在世界各国也存在,但绝对没有中国这么突出。金融创新不是越复杂越好,越赚钱越好,金融创新的源动力,是降低风险,提升效率,之后才是增加利润,而规避监管式的创新基本只考虑了利润,没有真正理解金融创新的源动力和意义。
——为什么现在这么重视金融创新?
李大治:创新才有活力。现在强调的是金融回归本源,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不仅仅是把钱给实体经济,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模式切换会产生很多的风险、需要更有效的信息对称。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更好的管理风险,提升效率,从而提升利润,这有助于经济平稳转型。
——金融创新的上半场有什么特点?
李大治:中国有个特殊的现象,金融创新最多的时候往往是伴随着监管趋严。监管趋严,随后的金融创新就比较快,监管越严,创新越多,可以说上半场的创新主要围绕规避监管展开。
为什么在中国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大行其道?首先监管体系不成熟存在空白和缺失,在某一点上监管了,金融产品随之调整,有机会可以绕行。第二个因素,中国分业监管,各监管机构的政策不统一,存在监管套利机会。
——金融创新的上半场是如何规避监管的?
李大治: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监管对银行发放贷款有明确的限制,需要准备风险计提,存款准备金,还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贷款规模及属地的限制等等要求。为了规避以上的种种限制,银行通过走信托通道,把贷款变成了非标类资产照样可以贷出去。之后银监会对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也加以限制,银行就通过银登进行非标转标操作,由其他行代持,可以再次腾挪出额度。
这种通过层层通道嵌套,只为绕监管的创新,目的是获取最大化收益,而在收益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
——这种规避监管的创新带来了哪些问题?
李大治:层层嵌套拉长链条,杠杆堆积,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这种现象的隐忧是,当市场风平浪静一切都好,但当某单一市场发生超预期波动时,就会迅速传导到别的行业,从而引发更大层面恐慌,链条断裂,杠杆崩塌,由单独冲击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从而影响金融稳定。
牌照优势导致金融机构安于现状,为了发挥牌照优势的最大化,沉迷于“绕监管”的创新,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且各条通道都要收取一定通道费用,增加了底层资产的融资成本;同时资金在通道里空转,导致脱实向虚问题严重,抑制实体经济发展。
另外,资金通过层层嵌套流向了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也给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金融创新上半场带来了哪些启示?
李大治:对监管层面而言,监管要跟得上金融发展,要以防范金融风险作为最核心目标;对金融机构层面而言,金融机构要回归主业,去发现、去创新独有的竞争优势,差异化经营,金融创新绝不等同于绕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