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开始,从国务院到各级监管机构不断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要从严监管,规范金融创新,这标志着监管全面升级,也意味着过去的创新模式很难继续,金融创新正在进入下半场。
近日,富国大通副总裁李大治先生受CCTV证券资讯频道之邀,做客《价值新发现》栏目,在节目中,他对“金融创新下半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监管要越来越严?为了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都采取了哪些手段?
李大治:从去年底开始,各监管机构在不断强调一个词,“监管姓监”,意味着监管机构最核心的工作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金融创新要在监管体系下创新,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创新进入了下半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普遍的认知是金融越发达,金融管理风险和信息的不对称功能越得到发挥,对经济的帮助就越大。但2007年一次小小的次贷危机迅速扩撒到全球,导致08年全球金融海啸,至今世界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危机的阴影。这是由不计风险的金融创新而起。金融不能无限制地发展,金融的发展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从去年底开始,政策天平选择偏向于防风险,防金融风险。因为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由于过去几年绕监管式的创新,无视风险,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中国要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严监管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需要金融创新来控制风险,更有效率运用金融资源,把钱用到需要大力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中去。而不是让资金通过层层嵌套规避穿透,把钱投向过剩产能、僵尸企业。
——为了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采取了哪些手段?
李大治:为了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具体手段是“严监管+紧货币”。从去年底开始,各监管机构每个月频繁出台新的监管政策,有的月甚至出5-6个新规。同时抬短放长,缩小利差,减少金融机构放杠杆的利润,降低动机。而且从今年初开始,不断提升政策利率,收紧货币供应,不给钱放杠杆。
面对这种严监管紧货币的新环境,中国的金融创新实际已进入了下半场。
——金融创新下半场与上半场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李大治:在金融监管框架内,我们看到以前的表外理财、同业负债、委外和大资管,进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进MPA、统一标准的统一标准、关门的关门,甚至连海外资产都被纳入监管体系了。经过上半年一轮监管政策密集出台,放眼市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这5大金融行业,已经很难找到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产品了。这给接下来的金融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前提:在监管之下的金融创新,绕不过去了。这是与上半场金融创新最明显的区别。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和中性偏紧货币环境下,金融创新是要挖掘自身独有的竞争优势,加快战略转型。金融机构应该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打破目前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局面,中国金融体系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金融创新的未来是监管框架内的创新,以增加效率为目的的创新,以管理风险为目的的创新
——在金融创新中涌现了不少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产品,但是也看到,有一些创新,借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使资金链条越来越长,金融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大治:这个问题客观存在。牌照优势使很多金融机构安于现状,沉迷于通过通道绕监管;
层层嵌套,链条过长,杠杆堆积,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并增加融资成本。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防风险,去杠杆”,采用严监管与紧货币,未来的金融创新要在监管框架下做,要从管理风险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
现在债市去杠杆已见成效,同业去杠杆虽有反复,但新增部分明显收缩,银行去杠杆正在进行时。
——在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面前,作为从业人员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监管部门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李大治:身为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坚持职业操守,不能因为利润明知是监管红线,还要绕,要帮助客户甄别风险,并充分揭示风险。
监管部门则需要统一监管标准,跟上市场节奏,消除监管套利。另一方面,从对机构的监管向对产品的监管过渡,从事前监管向事后监管过渡,并完善处罚机制。
金融创新是要以增加效率为目标的创新,是以管理风险为目标的创新。在监管体系下的创新,将引领中国金融体系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