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建筑工地也要改头换面——换个姿势看万科“技术宅”

    2017-10-20 17:15

    文/史小可

    踩过孟加拉的土地,领教过寸草难生的戈壁滩……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孟祥林有一个“小目标”: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小”专家。

    从事建筑行业的孟祥林深知房地产建造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负担。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15.5亿~24亿吨,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碳排放量中大概占到40%以上。

    伴随着房地产经济从黄金时代走过白银时代,逐步演进为现在的青铜时代,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稀缺,“城市更新”将成为房地产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他们正面临建筑工地用工以及建筑工艺升级等难题。

    那些始终依赖粗放式增长、采用传统方式建房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而“绿色建筑”将成为一剂治愈良药。

    装配式建筑这个绿建体系的成员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免抹灰技术、结构板高精度找平这些绿色建造工艺,在这位70后技术男的娓娓道来下,绿色建筑的另一个面貌被徐徐揭开。

    成都万科工程管理部技术资源组负责人孟祥林

    预见行业天花板企业战略谋转型

    初次见到就职于成都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工程管理部技术资源组负责人孟祥林,是在成都正式进入秋天的一个午后,彼时阴雨绵绵,寒风阵阵,路人都缩紧了脖子疾步前行。

    2010年的9月,孟祥林正式成为万科的一员,那年的万科集团第一次跨过千亿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千亿房企”。

    7年过去,如今的万科已经走在“万亿生态规模”的道路上。当下房企之间正面临更严峻的规模竞争形势,强者恒强的格局很难再动摇。

    其实,不论企业为自己制定了几千亿的“大目标”,想要维系高速增长的“规模”是难以在资源有限的境况下实现的。随着土地资源不断紧缺,房地产市场处于宏观政策的深度调控下,房企的各项成本不断上升,那些依靠“粗放式”规模增长的企业很快会遇到发展的瓶颈。

    对于万科坚持做“绿色建筑”这件事,在孟祥林看来,这一方面是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万科对房地产行业未来趋势的判断而进行的升级转型。

    在大多数人眼中,“绿色建筑”是件吃力不讨好并且费钱的事。但在从业18年的孟祥林眼中,只有“绿色建筑”才能让房地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孟祥林说到,未来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企业规模增长速度很可能会放缓,因为城市空间并不会无限扩大。“城市更新”就会成为房企获取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而城市更新的项目往往与周围建筑距离较近,如何有效地降低污染、噪音、减少工期以及符合甚至是超过政府制定的城市更新项目应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施工的政策标准,都会成为房企开发城市更新项目时遇到的问题。

    他同时提及,建筑工地上农民工平均年龄都在45岁左右,加上年轻劳动力不愿意去建筑工地工作,随着现有的这批工人年纪越来越大,工地现场将不再适合他们,企业要如何解决用工难?

    在“城市更新”的趋势下,“绿色建筑”所推进的建筑工业化、绿色材料的运用、绿色建造等多维度的技术升级,就会成为治愈上述问题的对症良药。

    去年底,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其中便提及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当通过绿色建筑营造宜居环境,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中水和雨水利用,加强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等多种途径,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就在10月17日,成都市也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成品住宅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到2022年全市新开工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成品住宅面积比例达到100%,这些政策都在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责任先行技术革新成果丰厚

    “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而国内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1999年的时候,国家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孟祥林说,当时全国响应的企业并不多,万科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

    而后有了2006年8月万科在松山湖获取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一期用地,从此开始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践的住宅产业化推广应用进程,在2007年2月万科建研基地也获得了建设部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称号。

    在政策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已经在国内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在2012年时,全国新开发的楼盘中是绿色建筑的,占比还不到所开发的总量的2%,但根据今年初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在孟祥林看来,这几年全国的绿色建筑规模会得到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孟祥林说,万科做绿色建筑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有一批专业的人才成立了绿色科研队伍,那些建造技术上的“黑科技”都是来自他们的智慧。如万科率先倡导的“工业化住宅”和“垂直水循环”等具有行业革新意义的新技术,是助推“绿色建筑”实现背后真正的价值“绿色城市”主要动力。

    在万科的努力下,截至2016年底,万科绿色三星建筑面积已经达到182.8万平方米,绿色一、二星建筑面积达2651.2万平方米。

    万科的绿建指数在2015年、2016年皆位居全国第一,而全国第一个绿色三星住宅项目深圳万科城也早已是行业标杆。

    孟祥林最希望看到的是,是自己所安居乐业的城市,能够因为建设方式的不断升级而变得更美好。

    有幸的是,成都万科的工程技术团队也在他的带领下在项目中也做了更多的尝试。

    比如在万科第五城做了“海绵城市”的应用。此前海绵城市大多应用于市政建设,万科将海绵城市的技术应用在小区内,把雨水收集存在蓄水池,小区道路在下雨时不会出现积水无法及时排走的情况,在需要的时候用储存的雨水对小区植物进行浇灌。

    同样是对水资源的再利用,孟祥林提到他在负责成都万科绿色三星级运营标识项目五龙山公园时,做了一个中水循环处理系统,是把住户的生活废水排到专用的设备,经过净化后用来对小区绿化灌溉,据他透露,这一整套设备就需要额外花费几百万。

    “绿色建筑”对企业投入成本的增加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孟祥林说,比如在开发建造工业化建筑时,根据装配率的不同,现阶段其比传统项目建造增加300-800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成本。

    但这样的成本增加孟祥林认为都十分值得。首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态资源的节约,本就是环保事业中的重点,“很多地方仍然极度缺水,我们不能这样白白地将资源浪费”,孟祥林认真地说,这是万科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个人的社会责任。

    除了对资源的节约,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负担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任务之一。孟祥林说,按照传统的建造工艺,整层楼板的混凝土浇筑时间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但由于现在很多主城区的工地很难拿到夜间施工许可证,叠合楼板这样建筑工业化的成果就能解决问题。也就是在流程上先在工厂里预制楼板,到现场安装好后在上面再布一层钢筋,最后现浇叠合一层,这样既可以减少现场商品混凝土的用量,也能在白天的时间就完成浇筑,还避免了夜晚对周边居民的噪音影响。

    还有万科的免抹灰体系,通过高精度的铝合金模板和装配式墙板的使用,不需要用传统的方式在现场砌筑页岩砖,减少了墙体抹水泥砂浆的过程,既能提高房屋的质量,也能提高施工效率。

    自从选择“绿色建筑”这条路,万科已经取得了硕果累累。截至2016年,万科新开工的工业化项目面积为3347.93万平方米,达到万科总开工面积的83.4%;全年节约逾3.44亿度电量;节水约3013.5万平方米;减少垃圾超133.1万吨;节约木材约42.6万平方米。

    尽管如此,孟祥林仍然期待“绿色建筑”能在房地产行业广泛普及、践行,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这个“绿色阵营”,并且这样用心打造的建筑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接受。

    其实孟祥林还有个“大目标”,就是能为万科在绿色建筑开发体系建立更成熟的标准,为行业进步贡献他的能量。

    上一篇

    世界龙舟锦标赛:中国队夺长距离项目首金

    下一篇

    央行:9月货币市场成交同比增长13.7%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