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将自己定位成企业的股东 中新融创实现资本与产业共舞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0-17 01:21

    “过去两年时间,严监管带来了整个市场β变低,投资者会发现自己做投资的收益下降了,但对于股权资产管理机构来说,现在却是比较黄金的十年。”

    10月13日下午,在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主题为“大时代.新征程”的2017中国资管行业高峰论坛上,中新融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融创”)首席投资官周林如此说道。

    如果说股权资产管理机构已经进入到黄金的发展时期,那么,在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股权资产管理机构该如何实现资本与产业共舞?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新融创又是如何为股东和投资人创造丰厚回报的呢?

    将自己定位成企业的股东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底,已登记的机构类型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1950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25407只,管理基金规模6.37万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股权基金通过投资于实体经济中最具创新性和成长潜力的创新创业公司,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和创新增长,是改善金融资本循环、提升投融资质量的重要形式。

    作为国内知名的股权投资私募机构,中新融创在“产融结合”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正如中新融创董事长桂松蕾所言,“实现产融结合的根本,在于资本将自己定位成企业的股东,在此基础上来考虑问题,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据悉,成立于2011年的中新融创,在过去6年,已累计投资80余家上市公司,资产累计管理规模逾200亿元。自成立以来,中新融创便专注于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业务覆盖A股和H股,并坚持“产融结合、与优秀公司共成长”的投资理念,通过经营提升、金融服务和资产并购,支持企业的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提升企业的财务实力和公司价值。

    具体来看,在上市公司战略投资方面,围绕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中的重大机会,聚焦在有前景的产业,选择优质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与合作,通过定增投资、大宗交易、可转债、可交换债、二级市场投资等多种方式,大比例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成为上市公司有影响力的重要股东,通过经营提升、金融服务和资产并购,支持企业的内生成长和外延扩张,提升企业的财务实力和公司价值。

    相关人士介绍称,目前,中新融创主要聚焦于农业食品、能源环保、消费服务、智能制造和汽车产业五大领域开展投资,并建立了五个行业事业部,未来将继续拓展到其他新兴产业。

    而在非上市资产并购投资领域,中新融创与已投资的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合作,设立并购基金和发行夹层基金,对新兴行业的优质非上市资产实施并购投资和资产孵化,或将上市公司非主业的优质资产进行资产分拆、逆向并购和资产证券化。

    五大优势助力

    可以看出,中新融创对于业务的定位非常清晰,不过对于机构或是投资者而言,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这家机构的硬实力。

    在这点上,对于中新融创来讲,其实在上市公司投资合作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投资、并购等需求也有深入理解及精准把握,并能够设计相应的交易结构、迅速调动内外部资源满足客户需求。

    首先,中新融创汇集了来自公募、银行、信托、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人才,拥有强大的募资能力;还汇集了来自信托、财富、并购、期货、典当、租赁、保理等业务板块的业务信息;并且,其与上市公司共同成立产业并购基金,还能为上下游产业并购整合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新融创擅长把握货币信用、产业发展和资产价格周期,能根据产业趋势选择明确的投资主题,以差异化的“PIPE投资”模式为主,通过定增、大宗交易、可转换债、可交换债、二级市场投资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重要头寸,成为有影响力的股东,并通过积极的股东主义,嫁接相关金融资源和服务能力,帮助上市公司在产业整合并购、转型升级、市值提升等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不止于此,在精细化的主动型投后管理方面,其不仅可以帮助投资企业搭建核心团队、建立内部机制、实施财务监管、提供资金支持其资源整合和上下游拓展,而且还能为企业提供品牌传播及营销策略方面的管理咨询服务。

    至于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退出问题,除了解禁减持退出的方式,上市公司的平台端也是其核心的退出通道。另外,通过协助上市公司寻找并购标的,进行产业整合和价值提升,可以实现非上市资产的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中新融创还与国内领先的券商研究、投行机构、行业专家、著名高校、监管机构等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为投资项目提供全面的研究支持和资产储备。定期举办的高层圆桌沙龙——“创享汇”,则旨在汇聚行业优势资源,打通产、学、研生态圈。

    文/小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9月末M2同比增速反弹 前三季居民短贷增量为去年同期三倍

    下一篇

    广告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