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成龙此前的电影,国庆档的《英伦对决》可谓是一味地惊喜。影片中,成龙一改往日的风格,失去了憨厚的笑容、健硕的肌肉、精巧的幽默,甚至他最为招牌的功夫也疲态尽显,对招两三次一场打戏立刻结束。然而观众仍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影片中虽然少了一个功夫喜剧明星,但却多了一个优秀演员。影片展现了成龙长久以来被喜剧形象遮蔽的另一面——永不言败的顽强斗志。
每经编辑 王礼迪
每经影视实习记者 王礼迪
每经编辑 温梦华
今年国庆档有两个意外惊喜,一部是《追龙》,一部是《英伦对决》。“烂片王”王晶突然认真起来,重操旧业拍黑帮片,《追龙》有模有样,算是王晶的“浪子回头”。
而《英伦对决》里,成龙失去了憨厚的笑容、健硕的肌肉、精巧的幽默,甚至他最为招牌的功夫也疲态尽显,对招两三次一场打戏立刻结束。然而观众仍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影片中虽然少了一个功夫喜剧明星,但却多了一个优秀演员。
近年来成龙电影的口碑萎靡不振,接连5部电影豆瓣评分都在6分以下。电影差评连连,并不是因为他的电影烂。恰恰相反他的电影每部都拍的踏实认真。
观众不喜欢成龙电影,是因为他的电影“就那样了”。曾经坚持不用替身的大哥开始使用替身,制造笑点的滑稽打斗被反复使用成了老梗,故事永远正义完败邪恶、大团圆结局。
▲成龙主演的《绝地逃亡》《功夫瑜伽》《铁道飞虎》豆瓣评分均在6分以下(图/豆瓣)
“功夫+喜剧”是成龙电影的标志,“好人做好事”是成龙电影的故事模式,二者共同构成了成龙电影的品牌效应,分别满足了观众对“正义惩戒”和“身心愉悦”的需要,因此成龙电影虽然风格固定、故事简单,但很容易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博得观众的青睐。
而“成龙品牌”一方面提供充足的观影噱头,另一方面保证了阖家欢乐的观影效果,这也是《功夫瑜伽》《铁道飞虎》等影片口碑不佳,但总能取得票房胜利的根本原因。
但你大哥永远是你大哥——成龙已经被他自己的标签绑架了。
这不是成龙第一次被标签绑架,他的第一个标签是“李小龙接班人”。
成龙少年时在于占元戏剧学院寄宿,学院解散后,一众师兄弟进入影视圈。他在嘉禾做了一段时间的龙虎武师,之后担任武术指导副手,再担纲主演,成了李小龙的众多翻版之一。
然而他和李小龙的差距又是显而易见的。李小龙练实战武功,成龙练梨园花架子;李小龙去美国深造过,即爱读书又爱藏书;但成龙却并未进过正规学校学习读书写字。
幸运总是不期而遇。1978年,独立制片人吴思远从嘉禾借成龙出演《蛇形刁手》,影片上映后一炮而红。之后成龙的星途一片坦荡,但为了不做第二个李小龙,他决心反转李小龙的英雄形象。
成龙对自己的定位谦虚又不失志气,他说:李小龙腿踢得高,我则踢得低;他是个无敌英雄,我只是个倒霉的小人物;他的戏紧张认真,我的则轻松活泼。
上世纪90年代,成龙成了香港地区的标志性演员。曾经的启德机场能看见他满脸堆笑双手抱拳的迎接海报,警察公关部的电视节目也是《警察故事》的主题曲,义务献血、鼓励学生等公益活动也都是他的身影。
成龙扯掉自己的第一个标签,换来了在电影行业上的成功和社会上的声望。1995年香港金像奖,成龙在嘉宾名板上签名,签名的位置比谁都高。
成龙吃定观众爱看他的滑稽杂耍,爱看他从高处坠落重重地摔在地上。他面对采访时,会细数自己身上的受伤之处,指出拍摄《龙兄虎弟》时脑壳上的致命伤。
在之后的近十多年里,成龙一直欣然接受“功夫喜剧”和“正义大使”的新标签。
必须承认成龙的战略眼光,《霹雳火》去日本拍,《简单任务》去俄罗斯和澳洲拍,《我是谁》去南非拍,随着电影作品版图的扩张,他的影响力也远远扩散出去,终于登陆了好莱坞。
成龙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他的电影就那样了。“就那样了”对于一个演员来讲,意味着艺术生命濒临死亡。
在观众还没有察觉到套路的时候,成龙曾想做出改变,他多次表示自己想演坏人,但公司不给。
2009年,成龙如愿以偿演了一把“坏人”,尔冬升给他拍了《新宿事件》。虽然成龙饰演的黑社会老大“坏”得十分有限,但在影片中,他第一次完全抛弃多年来的“功夫喜剧”招牌。
影片一反成龙电影的乐观积极,杀气重又有宿命感。影片结尾,成龙身受重伤将被水流冲走,他面对前来营救的警察说到:“没用了,还债的时候了……”
▲《新宿事件》成龙角色海报(图/豆瓣)
《新宿事件》可能是成龙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但它最后仅在香港地区上映,并未与内地观众见面。
此后成龙又回到了套路里面,不厌其烦地拍摄了《邻家特工》《天降雄狮》《绝地逃亡》等电影。
然而致命威胁还是来了,好莱坞有了自己的功夫喜剧——《银河护卫队》《死侍》《蜘蛛侠》,这些电影动作更火爆,笑点更频繁,笑料更新鲜,尺度更老少咸宜。
观众被好莱坞式的功夫喜剧大开眼界之后,成龙电影的招牌便不够用了。面对一个工业体系的大举入侵,成龙单凭血肉之躯难以抵挡。
2016年,六十岁出头的成龙收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说得刻薄一些,这个奖更像是“荣退”的信号,标志着成龙的功夫喜剧时代将要过去。
难道谈及“杰作”就必须加上“曾经”二字?难道六十岁就可以总结“艺术人生”?《英伦对决》道出了成龙的心声:“我不服。”
《英伦对决》作为一个简单的“复仇电影”,论智谋比不过《飓风营救》,论利落比不过《疾速追杀》,论噱头比不过《死侍》,更像是电影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复制品。
但观众仍然给予了电影同样的肯定,为什么?
因为成龙没有尝试用什么办法去挽留那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在《英伦对决》里,他仅仅作为一个演员去演了一个角色。
▲截至今天下午14时,《英伦对决》累计票房4.25亿元(图/CBO中国票房)
影片展现了成龙长久以来被喜剧形象遮蔽的另一面——永不言败的顽强斗志。区别于攻无不克的李小龙,成龙凭借“吃得苦中苦”的人物特质,走出了“后李小龙”时代,那是他自小接受地狱式训练学会的本领,他说:我为痛苦而生,即使年轻时,便已爱上了痛苦。
这种勇往直前的直率个性和打不死的精神,一以贯之地出现在成龙的电影里,这才是成龙与他所扮演的人物真正相似的地方,也是观众始终热爱成龙电影的真正原因。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