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9日),一场名为“‘蓉’归故里·电子科大日”的活动正式启幕,而这又不仅仅只是一次寻常的校友返校,“蓉”归故里背后传递的是成都希望借助高校力量推动城市发展的决心。电子科大校友王东升表示,京东方将在电子科大建立一所联合研究院,将新型显示产业继续往成都转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子学更喊出:“我要回来!”活动期间,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20.3亿元。
每经编辑 吴林静 余蕊均
每经记者 吴林静 余蕊均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聚集在一起,他们以“师兄”“师姐”或者“师弟”“师妹”相称;如果亮出名片,他们又都是千万级(以上)老总。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电子科技大学校友。
今天(9月29日),电子科技大学迎来第61个生日,一场名为“‘蓉’归故里·电子科大日”的活动正式启幕。而这又不仅仅只是一次寻常的校友返校,“校庆年年都有,而今年有了鲜明的主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对众多企业家校友们表示,“邀请大家回成都创新创业,汇聚校友的力量,融入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支持成都的新经济发展。”
“蓉”归故里背后传递的是成都希望借助高校力量推动城市发展的决心,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活动现场所说,只有大学的知名度越高,城市的知名度才能越高;只有大学的创新能力越强,城市的创新能力才能越强;只有大学培养更多的一流人才,城市才能留住更多一流人才。
范锐平呼吁:“希望广大的成电校友,无论身处何方,也不忘母校,融入这座朝夕相伴过的城市,发挥自己的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人才源的优势,多种方式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将事业的根基奠定在成都。”
亲爱的校友,欢迎归来。
连接校友力量
去年的9月28日,电子科大甲子校庆前一天,一位神秘校友向母校捐赠600万元。时隔一年,历史重演。
就在昨天,电子科大61周年校庆前一天,又有一位神秘校友送上“大礼”,计划新建一座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价值超3亿元的建筑。
“资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倾注了心血,倾注了对学校深厚的感情。”该名校友的恩师、捐建方代表电子科大教授李智渊评价说。据了解,这位校友去年还捐赠了300万元成立基金,以支持学校发展和师弟师妹们成长。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电子信息高等学府,电子科技大学经过一个甲子的努力建设,已然完整覆盖了整个电子类学科,成为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研究型大学。李言荣提到,根据去年60周年校庆的统计,有130多位校友担任上市公司高层,身价合计2万亿。
在今日举行的“‘蓉’归故里·电子科大日”上,校友王东升表示,京东方将在电子科大建立一所联合研究院,将新型显示产业继续往成都转移;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子学更喊出:“我要回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期间,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新尚集团等企业分别与成都市相关区县签署了一系列投资协议。统计显示,本次活动日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20.3亿元。
不难想象,这会是源源不断的“校友力”。而同为川内知名高校,四川大学的校友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也是9月28日,在四川大学发展战略国际咨询理事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上,川大校长谢和平在做主题报告时不忘向理事们介绍杰出校友的贡献。
“我们杰出校友、北京东土科技公司董事长李平先生捐资1亿元,组建了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立了川大东土教育基金,设立东土讲席教授……”
记者注意到,基于这一研究院,四川大学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先进制造相关学科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优势,开展最新研究。
谢和平早前曾表示,目前全世界工业互联网的创新研究和技术研究都刚刚起步,世界各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谁抢占了先机就抢占了战略制高点和未来话语权。
当然,如果把捐款看作是校友最直观的情感表达,出资无疑是对学校发展的巨大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看来,一种新的校友“回归”方式正在成为“主流”。
记者在“‘蓉’归故里·电子科大日”活动现场收到一封发给校友的“共建产业科技公园倡议书”。文中提到,成都将以电子科大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大力培育新经济,加快为全市树立标杆提供示范;电子科大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校一带”行动计划,提出以“电子信息+”为创新引擎,“产业科技公园”的蓝图跃然纸上。
“母校已搭好平台,邀请校友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倡议书如是说。
“‘蓉’归故里·电子科大日”活动现场
校友,在多数人的眼里,被视为反哺母校的一种资源,但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这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校友,这个团体原本带着母校深深的烙印,但它更多的价值逐渐被学校所在的城市、区域所重视。“校友经济”,不仅仅意味着资金,更有智慧、成果、人才等各类要素需要正在与城市建立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环顾国际经验,英国诺丁汉大学以“城市建于智慧”作为办学理念,内在涵义即“大学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这一理念的巅峰代表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它与硅谷的互动成为科技创新界的佳话。
28日,来到四川的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校长Barbara R. Snyder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生物医药领域,学校与当地医院有很多合作,覆盖基础医学到临床应用,还在当地成立了相当数量的初创公司,“我相信我们学校能够对区域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事实也证明,生物技术和产品成为美国俄亥俄州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城市牵手新“资智”
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它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产业发展是否能寻到源头所在?
教育和资源禀赋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源头,有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优秀人才,有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就能创造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发展成果。
以成都为例,2016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800亿元,增长3.5%,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若将成都的重点产业与教育资源连线,就会发现,成都现在位居前列、增势迅猛的几大产业背后,站着当地“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身影,正是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优势学科以及优秀校友的支撑,助推着成都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也为校友的发挥与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机遇。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也正是高校的资源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形成了有效连接,学校的科研优势得以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进而转化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电子科技大学有130多位校友担任上市公司高层,身价合计2万亿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对于城市而言,强调本土培养的学生回流是很重要的,也是一座城市最熟悉的人才资源,城市从校友资源入手招引新的“资智”完全没有问题。对于学子而言,“如果衡量两个城市,会有一个天然的情感倾斜,感情成为选择落地城市的考量之一,这是一定的。”
理性和感性的双重纽带成为校友力量与城市发展彼此需要、相互促进的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地方主政者逐渐意识到校友与城市牵手的重要性。
从“蓉”归故里说开,不难看出,成都正视并挖掘校友经济,积极构建合作新途径、新机制,将高校创新资源充分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让校地企紧密合作,达到1+1+1>3的效果。
在9月初的一场关于新经济的调研会上,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提到,成都正构建新经济的体系结构,将电子信息加到各行各业上去,而电子科大的校友,一直以来在IT经济展现表现突出,学校希望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脑信息等方面体现优势,学校正在鼓励和政策引导更多的校友、团队主动融入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与成都形成“并跑”之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