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冶金矿山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41个月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9-29 10:32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表示,截至8月底,我国冶金矿山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41个月下降。

    每经编辑 彭斐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   每经记者 彭斐 摄 

    每经记者 彭斐 每经编辑 姚治宇

    钢铁行业的强劲复苏,让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再次“阔绰”。然而,在铁矿石原材料上,在钢厂青睐进口矿同时,资本对国内矿山的投资,却依然悲观。

    9月27日,在第十七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总工程师雷平喜透露,截至8月底,我国冶金矿山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41个月下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资料显示,从月度完成投资情况来看,今年前两月投资降幅曾明显收窄,但此后的3、4月份降幅一度超过三成。

    国内矿山盈利不敌三大国际巨头

    来自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8月,冶金矿山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2.3%,环比1~7月降幅扩大1-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降幅收窄7.8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降幅收窄6.1个百分点。

    “(冶金矿山固定资产投资)总体降幅仍保持在20%以上,反映出市场投资信心严重不足。”雷平喜表示。

    相比于投资总额,民间投资的信心更是严重不足。民间资本在冶金矿山上的固定投资3月份同比降幅31.4%,4月则扩大到34.4%,5月份虽缩窄至18.3%,但6月、7月再次拉大到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参会人士持有类似的观点,投资总额的下降,主要受民间资本信心不足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冶金矿山固定资产投资中,1~8月份,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0.9%,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9.8%,较上年同期下降7.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投资国内矿山的利润回报方面,1~8月规模以上矿山实现利润303.7亿元,同比增长68.6%,环比1~7月增幅下滑2.7个百分点。

    来自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协会重点统计企业1~8月实现利润总额,由上年同期亏损39.2亿元转为今年盈利31.9亿元。

    然而,在金联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看来,受益于铁矿石价格大涨,国内矿山能够扭亏为盈,但与三大国际矿山巨头企业的盈利相比,明显不在同一档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受益于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三大矿山企业,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达到135.81亿美元。

    具体来看,淡水河谷二季度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27.29亿美元,较上季度减少了36.7%,但其上半年的EBITDA仍达到70.37亿美元。

    来自澳洲的力拓、必和必拓,今年上半年利润均大幅增长。力拓今年上半年实现净收益同比大增93%至33亿美元,必和必拓上半年基础利润32.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基础利润增长687%。

    四季度国内矿山压力不减

    “三大矿山的盈利,源自其低廉的成本。”弭澎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矿无论是在品位、还是成本上,均无优势可言,这也是民间资本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投资总额长时间下降,但从产量上来看,国内矿山的产出在与进口矿的对比中,仍能平分秋色,甚至能够略占上风。

    海关数据显示,1~8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7.14亿吨,同比增加4454万吨,增长6.7%,其中,前7个月从澳大利亚进口3.88亿吨,占总量的62%。

    据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统计,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矿山生产铁矿石原矿8.64亿吨,同比增长5.9%;8月末,按铁精粉产能统计,国内样本矿山开工率67.98%。

    在雷平喜看来,由于钢铁生产保持较高水平,铁矿石需求总体保持稳定,资源结构性偏紧状况略有缓解,但仍有较大缺口。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8月铁矿石消费量8.12亿吨,同比增加3847万吨,增长5%。

    雷平喜预计,受钢材后市继续向好的拉动,铁矿石年度平均价格将在70美元/吨左右,较2016年上涨20%左右;钢铁行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有利于铁矿石市场的稳定运行。

    在雷平喜看来,铁矿石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不会有明显改观,9月进入矿山发运旺季,供给圧力较大,对矿价上涨形成抑制,国内矿山企业四季度压力会比较大。

    与此同时,国内环保政策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马增风预计,未来将逐渐出清1000家以上企业的采矿权,占铁矿采矿权总数的三分之一,涉及铁矿石原矿产能15%~20%。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有机食品认证标签随意贴 亟待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下一篇

    新生活 传递中国发展温度(跨越)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