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中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有人认为,像越南、孟加拉这样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有可能从中国这里接过“世界工厂”的称号。不过事在人为,面对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将在未来不断减少的趋势,中国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每经编辑 谢金池
8月23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全世界人工智能领域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机器人制造大国。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势头如此迅猛,让纽约时报等外媒惊呼:一场机器人革命正在中国诞生!
8月23日,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主题发言中介绍,近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5.9万台(同比增长52%),中国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比例将近1/3。
辛国斌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与全球基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已部分接近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杭州福特汽车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手臂(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据彭博社统计,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62.8亿美元。
辛国斌表示,有关方面将继续按照《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明确要求,统筹产业发展,推动在重大标志性产品、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而在今年四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咨询公司IDC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机器人研发领域的投入将接近600亿美元,真正深度参与工业生产智能化。
今年4月,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前景》的报告。
麦肯锡认为,中国的智能机器人发展可以弥补未来“人口红利”消失后的劳动力短板,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目前的高速增长。
根据麦肯锡的模型测算,如果生产力保持现有水平不再增加,那到了2050年,中国可能会出现大约700万人的劳动力缺口。
2012年,中国第一次出现适龄劳动(16-59岁)人口减少的情况,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接近拐点。
麦肯锡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将比现在减少23%,如果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继续维持下去,还需要700万人的劳动大军。
麦肯锡香港合伙人Joe Ngai表示:
“世界进入老龄化时代,过去的经济增长源泉有一半左右会因人口红利的消失而蒸发。
中国这几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对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投入也最多。”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估算,中国在去年的机器人出货量上涨27%,创出9万台左右的新高,接近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2019年将接近翻一番到16万台。
彭博智库的研究显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安装使用的数量在最近五年连续增加。
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可以解放人类的劳动力和创造力,大量非熟练的低端劳动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
据2016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显示,仅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和德国等15个先进国家中,就会有510万工作岗位在2020年之前被机器人取代。
随着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外媒不断感到惊叹。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近日报道,广东佛山一家厨具厂采用9个机器人取代256名工人,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据CBC报道,这家工厂专门生产厨房使用的不锈钢水槽,每年出口额高达20亿美元,其中仅加拿大就要进口15万套这样的水槽。
由于产品性能标准高,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座工厂给工人发放的工资是佛山当地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为了节省开支、提高生产效率,这家工厂决定花400万美元安装了9个机器人负责生产,相应减少了256个劳动岗位。
这家工厂的一位陈姓负责人表示:
“这些机器人动作精确,保养成本低,而且可以一天24小时运转。
工人会生病请假,情绪的波动也会影响工作状态,而使用机器人完全没这些烦恼。因此虽然安装机器人的初始投资不少,但算下来使用机器人还是节省成本得多。”
而据纽约时报报道,福特汽车设在杭州的工厂里,“身形庞大”的机器人在流水线卖力干活组装汽车零件,已经成了一道景观。福特杭州工厂内至少有650个机器人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福特汽车时任CEO菲尔茨表示:
“福特设在杭州的工厂,其实比在北美、欧洲和澳洲的工厂都还要先进。
福特相当于在中国设立了一个研发总部,智能机器人的很多重大突破都是在中国产生的。”
▲福特杭州工厂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受到福特的启发,通用电气在上海市郊也开设了一个类似的工厂,大量采用机器人进行生产。
英国每日电讯报也曾报道过江苏法院系统试点采用的“法律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断案”,还能自动书写判决文书、逮捕令,并分辨法律文书的语义。这批机器人大约总共处理了1.5万起案件,极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每经编辑 郑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