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人才培养模式上,成都也可以借鉴香港电影发展局的经验:设立香港电影发展基金会用不同的项目吸引年轻人参加,同时提出了三个计划,即融资计划、补贴以及“首部剧情电影发展计划”的比赛。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帮助电影新人跨出了从学堂到实践的这一步。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丁舟洋 香港报道 每经编辑 赵 桥
每经记者 丁舟洋 香港报道 每经编辑 赵 桥
电影产业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西部文创中心的成都来说,极具分量。8月24日,“川港澳合作周”成都建设国家西部文创中心专场活动在香港举行,电影产业成为参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香港电影产业极为发达,“港片”深受观众喜爱。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走进香港电影发展局,对香港电影发展局秘书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助理总监冯永进行了专访。冯永表示,中国区域文化各有特色,电影文化也应如此。成都有机会成为西部的电影中心。
NBD:先想了解的是“香港电影发展局”主要工作是什么?
冯永:2003年SARS事件前后,香港电影陷入困境。那时候,一批电影人组成委员会,和政府商讨如何解决香港电影业的困境。后来这个委员会,就衍生为现在的香港电影发展局。
香港电影发展局的宗旨是政府与电影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政府服务于电影人,主要工作是打理一笔电影发展基金,截至2015年,政府对电影发展基金总共注资5.5亿港币。除了运营这笔电影发展基金,还有比如要在香港拍外景的公司,可以由我们提供协调和帮助。
NBD:您怎么看香港电影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定位?
冯永:我们希望香港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投融资汇聚的中心。中国那么大,可以有很多个电影中心,北京是华北地区的电影中心、上海是华东地区的电影中心,我希望香港能成为华南地区的电影中心。
我们现在都在讲“大湾区”的概念,就是广东的9座城市与香港、澳门共同形成的“9+2”城市群,一同联动发展。我们差不多十年前就在和广东省广电部门谈,如何打造华南的电影中心。
NBD:成都市也致力于发展文创产业,所以您提到的香港想成为华南地区电影中心的这个概念,成都也可以借鉴。
冯永:是的。中国人口那么多,地方那么大,文化也各有特色,电影文化也应该如此。比如将来长三角地区的电影中心一定以上海为主。环渤海地区的电影中心一定以北京为主。那么,香港可以成为珠三角地区的电影中心。将来可能还会有中部的电影中心,西部地区的电影中心。比如成都,可以有机会成为西部的电影中心。
NBD:有观点认为,香港电影人都跑到内地拍戏去了,香港当地的电影工业就萎缩了,对此您怎么看?
冯永: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香港与内地电影业的关系,不是“谁吃了谁”的关系,而是一同把这个蛋糕做大。香港没资金,内地有;香港没市场,内地有。
NBD:香港电影发展局如何培养电影新生力量?
冯永:人才接班人的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香港现在每个年龄段都有新人才出来,关键是他们有没有锻炼的空间。你看香港本地现在每年只拍五六十部纯港产片,其他大部分的创作都在内地,大导演带着部门里最好的美术指导、摄影师到横店,就可以拍了。那香港年轻一批人拍什么呢?所以香港电影发展基金会就是用不同的项目来吸引年轻人参加,有三个计划。
第一是融资计划,对一部2500万港币的拍摄成本的香港电影,政府可以投资40%,相当于占股40%。我们跟你“同生共死”,你赚钱我们跟你一起赚,你亏钱我们跟你一起亏。
第二个计划叫补贴,只要拍1300万港币以下的低成本电影,可以来申请,如果符合资格,最高可以拿到200万港币的补贴,这是白送的,政府不参与票房分成。
第三是“首部剧情电影发展计划”的比赛,对于想从事电影事业的年轻人,可以写个剧本来比拼。如果他的项目赢得了这个比赛,我们送他们整部电影的制作费。
NBD:政府帮电影新人跨出了从学堂到实践的这一步,上述具体操作经验,成都似乎也可以学习?
冯永:所以其实人才是有的,他们只是没机会而已。新人会很困苦,但没关系,任何一个电影人都是苦过来的,没有苦过来他还不能成功呢。我们作为电影发展基金就是要给他们机会,但我们不能随便调钱出去,我们需要轮审,选出来以后理直气壮地把钱给他。
不过也不能单靠政府,政府只是起一个带头作用。就像是“首部剧情电影发展计划”,肯定有一批是沧海遗珠,第二和第一可能只差几分而已,但也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们就从基金里拨款一部分,组织一些创投会,让他们有机会面对投资方路演、推介自己的项目。那时候我们是否给他们基金也许不重要了,因为可能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投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