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到保费收入,从上市公司数量到资本市场融资额,从金融机构数量到海归创业首选城市,排名中西部第一的都是同一个城市——成都,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成都也仅落后于北上广深,位于全国第五。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喜威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张喜威 每经编辑 王可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的血液。
自古以来,成都就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服务经济发达,在中国历史上,成都曾享有“扬一益二”盛誉。若从北宋年间的交子算起,成都的金融基因已经传承了千年。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都——这座血脉中流淌着金融基因的国家中心城市,十大金融指标全面领先,连续多年稳居中西部第一名,已经崛起为我国西部地区新的金融高地。
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寡,直接反映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聚集状况及对外来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成都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1950家,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其中,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84家、保险机构87家、证券期货机构301家。
目前,成都已聚集了外资银行16家、外资保险机构24家,外资小贷公司7家、外资融资性担保公司1家、外资股权投资基金6家。花旗、汇丰、渣打、摩根大通等世界金融巨头企业均已布局成都,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
此外,在能够反映一个地区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金融业规模指标方面,成都的表现依然让人惊喜。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成都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9万亿元、贷款余额2.82万亿元,均居中西部第一;成都境内外上市公司达84家,总量位居中西部第一;成都新三板挂牌企业231家,其中2017年1~6月新增16家,增量位居中西部第一;成都各类企业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585.8亿元,位居中西部第一;成都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11.8亿元,同样位居中西部第一。
2017年6月末,成都金融业增加值达750.7亿元,占GDP比重达12.3%,增加值位居中西部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一种结构指标,主要反映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集中程度。而成都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了14%,同样位居中西部第一位。
对于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第一,金融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第二,金融机构综合实力较强,证券业总资产、保险业总资产位列西部城市首位;第三,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业较为发达,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等数量均仅次于北上广深;第四,创新创业活跃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对金融创新服务需求潜力巨大;第五,经济外向度较高,实际利用外资排在西部城市首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1993年,在国务院批转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成都就被明确定位为“西南金融中心”。1995年,成都确立了加快西南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措施和步骤,提出要加快建设成为国际国内信誉卓著、运作高效、信息灵敏、实力雄厚的中国西南部证券交易中心、资金融通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
到2008年,成都市正式确立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目标,提出要建设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区域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域金融市场中心。
而2009年,成都市政府又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了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大重点:一是建设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二是建设西部地区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三是建设西部地区金融高端后台和服务外包中心。
近年来,成都金融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金融总量规模迅速增长,金融组织体系已逐渐健全。目前,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2016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八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 CFCI)显示,成都在31个全国金融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排在第五位,连续四年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同时,在“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全国第三,在“金融宽度”排名中居全国第三。而今年6月,成都入选了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西部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再次提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