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李学锋认为,成都提出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将吸引西部的资金流、人流进一步向成都聚集,提高成都在国家经济版图和城镇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喜威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张喜威 每经编辑 王可然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有人曾用这句话来形容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资本要素高速流转,新的增长动能不断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集聚。与此同时,伴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中国由东向西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敞开。
成都——这座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已成为市场潜力巨大、金融资源富集、高端人才集聚、区位优势凸显的国家中心城市,正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支点。
成都正以雄踞西部的金融基础和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勇担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历史使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西南金融中心”到“西部金融中心”升级,再到将“西部金融中心”纳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成都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已完成了24年耕耘和积淀。
2016年4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赋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定位,为成都西部金融中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强成都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支撑功能(即“五中心一枢纽”)。这进一步凸显了成都金融业发展的战略摆位,全面开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新征程。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李学锋认为,成都提出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将吸引西部的资金流、人流进一步向成都聚集,提高成都在国家经济版图和城镇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此外,“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贸试验区开放等新政策纷至沓来,为成都深化金融对外开放合作、推动金融与技术融合、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等诸多方面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是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学者们普遍认为,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利的地理区位、发达便利的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等,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或基本条件。
“一个金融中心之所以能被称为金融中心,更多的原因就在于它对金融资源集聚功能和对区域实体经济的辐射作用。而金融中心的形成也是有市场规律的,不是哪里想干就能干起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长期以来,四川一直就是中国整个大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2017年上半年,四川省GDP实际增速达到8.20%,达到16080.30亿元,位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位。而从省会城市看,成都上半年GDP增至6111.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州),位列中西部第一。放眼整个西部,以拥有超过3.5亿人口的西部12省市区为腹地,成都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也为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7年6月末,成都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高达3.49万亿元、贷款余额2.82万亿元,均居中西部第一。成都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等各项金融业指标位居中西部第一。
如今,成都地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发挥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成都市已经集聚了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1950家,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此外,成都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位同样位居中西部第一。其中包括16家外资银行、24家外资保险机构,7家外资小贷公司、1家外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6家外资股权投资基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