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天宇 每经编辑 姚治宇
每经记者 赵天宇 每经编辑 姚治宇
由于盈利能力稳定可期,医药行业的优质标的早已成为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竞逐的对象,亦吸引了大量跨界资本涌入。如今不少优质标的亦在寻求独立上市,医药上市企业该如何在现今的环境下进行资本扩张?医药类标的“烧钱”成长与中小投资者对短期盈利的期许,这个天平应如何平衡?
8月10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上市公司董秘对话活动医药沙龙在京举行,沙龙以“上市医药企业资本扩张危与机”为主题。在这场时长近4小时的沙龙活动上,近三十位来自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专业投资机构、优质非上市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们共同探讨医药领域并购的机遇和瓶颈,交流意见、寻求解决策略,共飨这场医药资本的思想盛宴。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并购扩张当然是长盛不衰的主题。上市医药企业的扩张,有的是为了寻求突破边界、扩大市场,将盘子做大;有的则在于补齐现有业务短板,或以收购的方式直接补充研发实力;有的竞相追逐资本市场的概念,积极推进市值管理;有的则秉持“不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的原则,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投资一些前景可期的初创企业。
沙龙的上半场议题设置为“永恒的主题:医药企业资本扩张之路”。医疗行业的投融资前景如何?将产生哪些机遇?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在主题演讲中认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特征是基本需求和高端需求并存,抗周期性特征明显。由于健康医疗领域的需求与供给都在显著提升,因此这个行业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
在蔡大庆看来,行业的热度促使投资模式发生变化,直观感受就是可以投的企业明显减少了,有些转而IPO,或者估值非常高。因此,很多机构的投资阶段在向前调整。此外,面对国内优质标的稀缺的事实,多位上市医药企业人士亦提出解决之道,认同向海外寻求并购标的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从一家上市公司决定资本扩张开始,风险就伴随着扩张的进程:投资者、监管层的质询,标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原股东的不配合,市场环境及医疗政策的调整等,都蕴藏着风险因素。
沙龙的下半场议题是“难逃的藩篱:上市医药企业并购无坦途”。参与沙龙的一位上市公司董秘认为,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的监管政策趋严,这应是长期的趋势。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医药类上市公司应积极主动适应政策变化,在寻求并购时应充分预估政策走向,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当前的监管政策下,上市药企应以何种方式有效地参与投资并购?歌斐资产董事总经理张伟在下半场的演讲中,通过分析并购数量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调整,为上市药企的并购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张伟在演讲中表示,2016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3105起,同比提高15.3%;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2469起,共涉及交易金额18435.53亿元,同比上升76.6%,平均并购金额为7.47亿元。
2016年,医药行业并购亦呈现“井喷”之势,但随着政策调整,2017年逐渐平缓。张伟表示,至今并购重组市场又重新回归理性,从2017年前5个月的数据来看,同比回落较明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政策收紧,不过6月份以来,并购市场审核重回正常节奏,监管层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对于企业并购重组业务的支持,尤其是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并购重组。
基于当下的政策环境,张伟认为,通过并购基金的形式进行并购重组的业务目前看来相对成熟、市场规模大,同时可以解决上市公司再融资受限后的融资问题,也能解决企业提前锁定优质被并购标的的控制权问题。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往往能够获得经营、财务、规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获得相应的增值回报。和一般股权类投资相比,退出渠道确定,项目失败的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为稳健。
由于医药企业的成长周期普遍较长,很多医药企业常常面临任重道远的局面。一位从事创新生物药的企业负责人称,旗下在研发的产品,目前已经是第15个年头了,仍然没有走到上市这一步。虽然有资本的助推,但实验室、临床试验的时间必不可少,没法走捷径。
正因如此,上市医药企业在资本扩张的时候,常常面临两难的局面。医药类标的的“烧钱”成长与中小投资者对短期盈利的期许,这个天平应如何平衡?多位上市医药企业董秘、管理者对此达成共识,即并购方的整合、经营能力非常重要。很多在收购时盈利能力不佳的企业,在收购完成后通过并购方良好的运营,能够有效地提升其盈利能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