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来说,100天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里程碑既是总结的时刻,也是再出发的时刻。
2017年4月1日,四川、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加上此前第一批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以及第二批的天津、福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形成了“1+3+7”的雁阵模式,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和新境界。
100天过去,中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成效如何,开创了哪些经验,形成了什么格局?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推出“百日报告”特刊,用数据说话,凭事实分析,以记录这场国家试验的开篇历程,并见证——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月刊从此启程。
百日榜单揭秘 七大自贸区谁更有竞争力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已满百日,每日经济新闻联合西南财大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推出数据分析报告——
霍伟东 宋易珈
自2017年4月1日挂牌至今,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建设已满百日。
对这3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盘点,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作出了哪些成绩?在企业新增注册数目、制度创新与推广、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有哪些探索?各大自贸试验区是各有特点还是模式趋同?
新增企业数 辽宁四川破8000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带动了一大批新增企业的设立。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在7个自贸试验区中,辽宁自贸试验区企业注册总数首屈一指,达到8817家;四川自贸试验区排名第二,新增注册企业数8000余家;浙江自贸试验区在企业注册数量上与其他自贸试验区差异巨大,仅为803家。在企业注册类型上,内资企业注册数量占各个自贸试验区的绝大部分,外资企业注册数所占比重较小。
从注册资本总额看,凭借企业注册总数遥遥领先的优势,辽宁自贸试验区在注册资本总额上位居首位,但平均注册资本并不显优势,数量平平;浙江自贸试验区虽然企业总数不多,但平均资本注册额则鹤立鸡群,高达8000万元,超过排名第二的陕西自贸试验区近一半的数额。这表明虽然浙江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数目不多,但其注册资本普遍较大,极可能是行业内的一些龙头企业入驻。相较而言,其他自贸试验区特别是重庆、湖北等其自贸试验区入驻企业的注册资本额度相对偏小。
从各自贸试验区的注册资本来源类型看,浙江自贸试验区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入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都远高于其他自贸试验区,得益于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在大力探索油品全产业链贸易便利化。浙江自贸试验区引入了几家属于资金密集型的油品企业,其注册资本金总额占新增企业注册资本近一半的份额,尤其是其外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达1亿多元,这也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平均注册资本较高的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作为平均企业注册资本第二的陕西自贸试验区,其平均注册资本来源与浙江自贸试验区迥然不同,主要是凭借较高的内资平均注册资本,拔高了其整体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引入了大型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所致。
通关效率 四川名列前茅
各个自贸试验区的海关通关时间也大大缩短。例如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双流片区通过使用“区内流转货物虚拟运抵”系统,将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9.2个小时缩短为9分钟,成都海关关区进口通关提速41.4%,出口通关提速37.5%,在全国名列前茅。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将进出口通关时间降低至1~2天。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的保税港实行先验货、后报关的报关程序,且企业无需缴纳关税,只需支付非常低的存储费,既大幅度减少了企业通关成本,也大大提高了企业通关效率。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在新增注册企业、制度的创新与推广以及贸易便利化上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各自贸试验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挂牌满百日,各试验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完成试点任务,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有效经验,各有成效。只有以更坚定的改革决心,更务实的改革举措,更大的胆子、更快的步子,真正为广大企业服务,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改革创新“试验田”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服务企业的路上,任重道远。
(作者霍伟东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自贸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宋易珈为博士研究生)
四川自贸试验区:“敞开来做”的效率 通关最快只要9分钟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30多年前曾在国内引发争议的标语,见证了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和深圳特区的发展,到今天依然在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通过使用“区内流转货物虚拟运抵”系统,将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9.2个小时缩短到了9分钟!
同时证明这种效率的是,从挂牌到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日均新落户企业超过80家,截至6月底,新设市场主体达8000余户,注册资本超900亿元。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内陆四川自贸试验区正全力“敞开来做”。
效率:通关从9小时缩短至9分钟
如果说蓉欧快铁让成都和四川拿到了参与国际物流运输的入场券,那么,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贸易便利化的探索,则让他们在这场以物流为基础的全球供应链争夺中,更有信心和底气。
实现“贸易便利化”,必然需要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
记者获悉,目前,海关成都关区进口通关已经提速41.4%,出口通关提速37.5%,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的一部分,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部分货物的通关时间已从9.2小时缩短到了9分钟!
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关时间的大幅缩短,得益于最新启用的“区内流转货物虚拟运抵”系统,它取代了原有的人工录入运抵报告环节,直接在系统上操作,只要符合海关设定的相应条件,即可自动触发运抵,实现报关单放行。
“这个系统6月29日正式上线,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我们一共接收到申报区内流转备案清单182票,平均通关时间只要9分钟。”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霍伟东,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有点厉害”、“值得肯定”。在他看来,对企业而言,通关物流时间是生产经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是非常“有力度”的贸易便利化举措。
上述负责人还透露,如果系统运行顺畅、企业反映也比较好,将有望复制推广。下一步,他们也将进一步继续探索智慧物流平台、智慧通关管理等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货物贸易、口岸建设、海关监管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双流自贸试验区通关效率的提升,表明四川已经开始在货物通关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相信今后在这方面还会更多的创新和改革措施。
活力:新设市场主体日均超80户
四川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四川自贸试验区共新设市场主体8000余户,注册资本900余亿元,均居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前列。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挂牌至今四川自贸试验区日均新落户企业超过80家,另一方面,在这些“新生力量”中,内资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都远远大于外资。
以成都自贸试验区为例,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截至7月3日,在新增的7094家企业中,内资企业数为7029家、注册资本达896.2亿元,而内外资注册总资本为901.4亿元。
对此,霍伟东认为,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新增企业8000余家,说明市场对自贸区这个平台充满期待,而内资占比较大的情况此前就已出现,相对来说比较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总面积119.99平方公里的四川自贸试验区,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个区域,试验重点各有侧重,从新入驻的企业中可以窥见一二。
此外,截至6月底,入驻金融机构达1300余家,新开办金融机构90余家。“金融开放创新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四川着力要提升发展的服务领域。”戴宾认为,“着重介绍金融领域的成效,也是反映和检验自贸区建设的突出标志。”
创新:拟报送2条复制推广经验
记者了解到,很早之前成都就全面推广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经验,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西南区业务主管徐闻表示,成都的先行先试确保了改革试点经验生根落地、释放红利。甚至有评论认为,成都自贸试验区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获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4月1日挂牌以来,四川对标先进、积极“取经”的脚步走得更快了些——
6月28日,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贸易物流、金融与专业服务等课题上进行合作;
6月29日,川南临港片区的泸州港与德国杜伊斯堡港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港口、贸易以及供应链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7月12日,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推动建立西部内陆与开放前沿互助合作推进自贸区建设的新机制;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除了已经基本完成前两批自贸区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外,四川自贸试验区正拟向上报送2条复制推广经验,包括“自贸试验区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和“多式联运一单制”。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做深化提升,下一步将按照相关流程上报国家相关部委。”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自贸试验区:内联外通的红利 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长66.6%
每经记者 杨弃非 实习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毕陆名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运行已满百日。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截至7月10日,成都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达7608家,注册资本破千亿元,达到1026.36亿元。
同时,受益于自贸区的带动,今年上半年,成都外贸形势继续回稳向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812.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66.6%,其中,出口914.1亿元,增长61.4%,进口898.8亿元,增长72.1%。
“自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一批首创改革相继启动和落地,区内注册企业快速增加,各种要素不断聚积,改革创新红利开始释放。”在昨日举行的“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100天”新闻发布会上,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主任郭启舟如是表示。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徐闻在会上表示,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完成率高达88%,在简化报批流程、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际帮助和便利。
新增注册资本百天破千亿
昨日,每经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记者从“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100天”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从4月1日挂牌至7月10日的100天时间里,成都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7608家,注册资本达1026.36亿元。郭启舟认为,“区内注册企业快速增加,各种要素不断聚积,改革创新红利开始释放。”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洪涛表示,100天以来,自贸区对企业的红利释放已经相当明显了,“比如政府为企业降低制度费用,同时协助企业融资,帮助企业注册落户。”
作为成都区域的四大板块之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率先发布了三年任务清单126条和2017年任务清单49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短短100天成都自贸试验区就吸引了7000余家企业落户,注册资本也突破千亿元,但这中间,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020.9亿元,外资所占份额较小。
对此,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金泉在接受自贸君采访时坦言,相比内资企业,外资对自贸区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下一步将针对这个短板,在国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自贸区开展活动。”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口额增长超7成
作为依托自贸区建设的唯一的铁路物流枢纽,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愈发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共开行377列,中亚班列开行14列,已实现每周去11回8双向稳定运行,继续成为国内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81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6%,占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6.4%。其中,出口914.1亿元,增长61.4%;进口898.8亿元,增长72.1%。
而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青松看来,这也说明了“自贸区对成都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自贸区挂牌尚未达半年,各项机制还不完善,许多内容都在探索当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自贸区对成都经济的初始动能已经开始释放。”阮青松向记者分析指出,“自贸区让许多以外贸为基础的企业将业务、经济实体转移到四川特别是成都,这是外贸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今年一季度,成都及四川的外贸情况就已呈现回稳向好态势,自贸区的挂牌,更多的是对外贸的刺激和带动作用。“因为主要的口岸在自贸区范围内,但企业不一定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是通过这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贸易条件。”张金泉向自贸君解释说。
成泸加快构建“四港合一”
探索“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重点任务之一。
此次发布会上,郭启舟特别提到了成都区域与川南临港片区的合作。“就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加强成、泸两地在‘空、铁、公、水’四港合一、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合作。”他说。
自贸区注意到,就在四天前(7月13日),成都与泸州签订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与川南临港片区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两地联动发展有了更为具体的整合机制,“空、铁、公、水”四大港口功能的协同化有了实现基础。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就是按照水陆空三个枢纽的规划设立的,这是四川有别于全国其他自贸区的特点所在。”区域经济专家、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邓玲向自贸君表示,“骨架已经形成,我们需要尽快将三个枢纽整合为一体化的立体枢纽,发挥其‘1+1+1>3’的整合效应。”
但同时,在邓玲看来,目前“四港合一”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各港口的运输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口岸功能还不够完善,在通关能力、检验检疫等方面还可以继续探索改革,同时还需要理顺成、泸两地合作的体制障碍,将改革试验进行系统化的推进。”
张金泉则向自贸君表示,对于“四港合一”,运输方式的协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功能上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进一步提升整个口岸的服务效率,从而为贸易提供便利。
重庆自贸试验区:内陆城市的突破 3个月新增外资企业过百家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内陆城市要如何吸引外资青睐,这是重庆多年来思索的一大命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在自贸区框架下,这一命题或许有了解决之道。重庆自贸试验区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自挂牌成立到今年6月30日,3个月时间重庆自贸区试验区范围内新增外资企业106户,吸引外资能力明显提高。
事实上,对重庆自贸区试验区而言,其肩负的使命除了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外,还包括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尽管目前尚未出台实质性方案,不过发力方向已然明确。据重庆自贸办相关人士介绍,其正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
3个月新增企业6492户
自贸区的长远发展,也有赖于招商引资的聚集效应。
重庆自贸试验区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重庆自贸区试验区范围内新增企业6492户,占整个重庆市新增企业比重10.3%,人民币资金总额449.29亿元,占重庆市比重14.3%;其中新增内资企业户数6386户,占重庆市比重10.2%,人民币资金总额395.81亿元,占重庆市比重14.5%。
有所对比的是,已经成立多年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2016年全年新增企业数为12728户,这也意味着,刚成立不久的重庆自贸区的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已达两江新区去年数据的一半以上。
“自挂牌以来,我们通过实行政策、项目双清单,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以项目倒逼改革,采取联合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协同招商等方式,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和资金项目到自贸区发展。”重庆自贸办唐姓人士表示。
此外,数据显示,重庆自贸区内试验区新增的外资企业户数达106户,在新增企业中占比1.63%,占重庆市比重23.2%;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7.75亿元,在总新增注册资本中占比1.72%,占重庆市比重达17.6%。
“在吸引外资这块,重庆自贸区同沿海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但作为内陆省市,已经算比较出色了。”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
企业注册72小时内完成
迅速扩充的新增企业与便捷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据重庆自贸办人士介绍,目前一家企业在自贸区试验区成功注册仅需三道程序:受理—审核—发照,其中审核环节主要包括核名、企业申请表及申请材料提交、发放通知书通知注册等方面,一般的内外资及合资企业注册都能在72小时内完成。
“重庆虽然处于内陆,但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并且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所拥有的各方面优势对企业投资扎营有一定吸引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表示。
记者了解到,重庆自贸区试验区需完成7大改革任务、151项改革举措,其中属于第三批自贸区共性改革举措大概占比75%,属于重庆个性化举措占比25%,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二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
对于上述个性化举措重庆已经给出了实施路径。前者将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以渝新欧为重点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支持体系,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话语权制定;后者则将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
引人关注的是,重庆自贸区试验区正尝试形成自有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比如西永综保区所推进的通关机制创新。”上述重庆自贸办唐姓人士表示,该综保区在全国首创了多次进出境研发用样机免于办理强制性认证监管制度,以帮助企业快速完成产品开发、测试、定型,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同时探索国际铁路行邮、国际铁路供应链金融、国际铁路外贸综合服务、国际铁路冷链进口等方面的新规则。
陕西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的支点 3个月新增注册资本超千亿
每经记者 张莹 每经编辑 陈俊杰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于今年4月1日统一挂牌,至今已逾3个月。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入围的自贸试验区,陕西承担了建设内陆改革新高地、加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支点的重要职责。自东向西沿新亚欧大陆桥呈串珠状分布的陕西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在汇聚高端产业要素的同时,其各自亦拥有清晰的定位。
借助在全陕西省范围内推广的商事制度改革和区内三大片区相继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陕西自贸试验区自挂牌开埠至6月30日,区内新增注册资本已逾千亿元。
3个月新增注册企业逾3000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陕西省商务厅获知,陕西自贸试验区于今年4月1日揭牌至6月30日以来,新增注册企业3028户,其中外资企业28户;新增注册资本1167.61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9937.63万美元。
事实上,从新增注册外资企业占比仅0.92%来看,陕西自贸试验区3个月来吸引的外资企业数量,对比同期挂牌的其他自贸试验区来说并不算多。但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内资新增注册企业主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
另据了解,陕西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准入环节已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机制。
此外,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强化服务意识。今年以来西安市推出“最多跑一次”行政效能改革,这亦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竞争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上,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
“陕西应当将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国内先行先试区域,并以此来探索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李光辉解释道。
6月30日,中国(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据陕西省商务厅官方信源,今年三季度该窗口可实现外贸进出口企业全部上线通关。
此外,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探索保税监管新模式,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在国际港务区片区,设立进出口商品展览展示交易基地,支持相关企业在德国法兰克福、帕西姆国际机场设立海外仓。
西安港进口肉类、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相继运营,以此为平台,有部分陕西企业已经展开了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前不久西安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国务院批准,为陕西对外开放和自贸区建设提供支撑。
一批千亿级投资项落地
记者还获悉,彰显自贸试验区开放度、自由度指标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亦在稳步推进。
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和“成熟一批、下放一批”的原则,推进向自贸试验区下放委托213项省级管理事项。其中,下放36项、委托177项。
截至6月25日,陕西自贸试验区下放事权已落实32项,委托事项已签订委托书151项。另外有3个部门的2项下放事权和8项委托事项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围绕自身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陕西自贸试验区亦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优惠政策。
西安市围绕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出台了“23条人才新政”;杨凌示范区致力于打造国际农业交流合作中心,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西咸新区发布了总部经济、航空产业、能源金融贸易等五大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记者了解到,近期海航现代物流、华侨城“文化+旅游+城镇化”综合项目、世界苹果中心等一批千亿级投资项目和交易平台已落地陕西自贸试验区。
河南自贸试验区:便利化政策的红利“二十二证合一”3天搞定
每经记者 毕华章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诸多布局,围绕着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这一战略定位展开。
这在区域内注册企业的类型方面有着直观体现。在自贸区注册的6038家企业中,涉及现代物流、国际商贸、加工制造等领域,基本契合了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需求。
年底前落实100项试点任务
河南省自贸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挂牌成立3个月来,河南自贸试验区区域内新增企业注册6038家,其中内资注册6003家,外资注册35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938.3亿元,其中,外资注册资本4.0425亿美元。
注册企业的投资领域主要涉及现代物流、国际商贸、科技研发、综合服务、加工制造、信息和软件服务等领域,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此外,自贸区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只是工商注册,一天之内即可完成;如果办理“二十二证合一”,一般在3个工作日即可办理完成。
通过制度创新,提高了商事主体的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
河南自贸区试验区已复制、推广国务院发布的诸多先进经验,已对总体方案的160项改革试点任务(其中中央事权101项)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了牵头单位及责任单位,时限节点。
记者获悉,这160项试点任务中的100项,必须在今年底前落实到位。同时,经过3个月的探索,河南自贸区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总体方案中涉及到的需下放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截至目前共有400多项可以下放,近期将稳步下放到各片区。其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现,7月10日全面实行2017版负面清单;率先在区内试点开展投资项目承诺制。
此外,河南自贸区先行先试,自主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河南自贸区试验区在“五证合一”基础上,整合10个部门22项登记备案等事项,核发加载“双二维码”营业执照;探索实施了“二十二证合一”,通过“一窗受理”模式可在一周内办理完毕,正在探索“照章同办”、“一照多址”等登记新模式;在“两体系、一枢纽”建设方面,也初见成效。推进了冷链物流、航空物流、快件物流等现代物流模式创新,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将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
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是河南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战略定位。更进一步,河南自贸试验区将建成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而多式联运,则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抓手。
记者了解到,河南自贸试验区将建立以信息化共享为目的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多式联运信息以及政府公共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将建立畅通物流服务通道的集疏运体系,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逐步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为河南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便利,河南的产业体系也与这些优势相呼应。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表示,依托这些优势,河南的产业规划体系有两大特点较为明显。
他表示,其一是开放性外部战略规划体系和产业体系,如河南自贸试验区规划和产业,郑州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规划和产业等。
宋向清认为,其二是创新性内部战略,如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等规划和产业体系。不难发现,河南在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中西部发展的新样板。
辽宁自贸试验区:老工业基地的逆袭 3个月来入驻企业近9000家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杨 军
3个月之前,当中国第三批7个自贸试验区挂牌之际,网络上曾有过讨论,为什么是辽宁,而不是更具优势和条件的山东?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北需要有一个自贸试验区来承担振兴东北工业的重任。
3个月一晃而过,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已过百日,各大自贸试验区如火如荼地改革创新的同时,初期成果已经有所显现。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自贸试验区,辽宁自贸试验区为打造振兴东北新“引擎”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成绩呢?
新增注册资本1207.83亿
去年,一篇叫《除非你脑子进了水,不然别来东北开公司》的网络文章流传甚广。其中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东北开公司的成本太高了。这个成本,不只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更指和行政效率相关的制度成本。
事实上,目前在东北开公司的情况已经有所转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辽宁省大连市自贸办(以下简称自贸办)获悉,截至6月30日17时,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共新增注册企业8817家,注册资本1207.83亿元。
从产业类型来看,上述注册企业涵盖装备制造、贸易等领域,第三产业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类型比较单一,企业缺乏活力。自贸试验区为丰富产业类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企业注册仅需走4道程序
自贸办回应记者表示,象征性地交1元钱可以在区内注册企业。“但零门槛不等于不需要注册资本。在公司设立时,注册资本是公司投资创业的初始资本和启动资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规模和信誉。”
注册门槛降低了,注册程序是否也有所简化呢?记者从自贸办获悉,以大连片区为例,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注册,仅需要完成4道程序,分别是核名——提交注册材料——注册材料审核——缴印章费——领取执照。据自贸办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采取微信核名,可实现前一天自行核名,第二天立等取照,跟以前比节省2~3天。”
企业注册门槛降低,注册程序简化自然是好事,但记者通过梳理数据后发现,辽宁自贸试验区存在企业注册数量与注册资本倒挂的现象,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并没有呈现出正比例增长。
对此,李光辉认为,要从不同片区的产业发展特点来判断。企业注册资本和企业类型有关,企业类型又和片区的功能定位有关。“当然,地方自贸试验区在引资过程中,也要注重量质并举。”
仍然保留246项权利清单
记者从自贸办获悉,辽宁自贸试验区当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为246项,其中准入审批73项,监管审批173项。
不过,据自贸办介绍,3个片区在推动简化审批手续、促进贸易便利化上均有所创新和实践。以大连片区为例,截至6月,大连片区已经集中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合计102项。其中全国推广的复制任务62项,已完成60项,2项正在推进中。
自贸试验区通过边申办边复制,取得了明显效果。企业注册用时减少2/3,出口退税速度提升了47%,中欧班列同比增长80%。通关时间压缩了1/3,通关成本平均降低10%,国际贸易线下办理手续时间缩减1/3。
自贸办工作人员孙世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8项商事制度改革是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在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基础之上,创新制度改革的一项标志。其目的在于降低企业注册门槛,简化审核程序,并取消原有的诸多限制。“比较典型的,比如‘一址多照’,企业可以在片区内注册、在全市范围内设厂生产,享受自贸区政策。还有实行‘单一窗口’建设等。”
浙江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变奏 新增企业平均注资近8000万
每经记者 叶晓丹 每经编辑 杨 军
自4月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作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到7月10日已满百日,其做出了哪些成绩?
此前,以打造“自由贸易港区”为己任的浙江自贸试验区曾表示,其核心和重中之重是探索油品的全产业链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而在这100天内,在自贸试验区的管辖范围内,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增注册企业803家
数据显示,截至6月31日,浙江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803家,注册资本达642亿元,平均注册资本近8000万元。其中油品企业202家,注册资本319亿元。
虽然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不算多,但相比之下,其新增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额较高,且新增企业行业特点明显,新设的油品企业数量多,油企注册资本占新增企业注册资本一半份额。
浙江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黄义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增注册企业特别是油品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不同于一些简单、规模小投入少的企业,油品贸易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册金额会维持在几亿至几十亿元,所以总的注册资本金额较大。
据了解,上述新增油企的主营业务多为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及制品批发,以内资私营企业居多。
目前,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大力探索油品全产业链贸易便利化,其中保税燃料油加注是备受舆论关注的突破口之一。6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据悉,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属国家特许经营,这是国务院首次将此项许可权下放。
6月8日,有4家企业获得了首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经营资质证书,加上此前5家老牌服务商,对来往舟山港的国际船舶而言,在舟山外锚地加免税油一共有9家服务商可以选择。相关数据显示,1~6月,舟山口岸供油量达78万吨,同比增长68%,成为国内保税供油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
企业注册登记零费用
据了解,海关、国检等口岸监管单位及工商、国税等部门先后出台支持政策达119条,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注册新公司只需企业登记申请,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窗口当场予以即时办结。企业注册登记不收取任何费用。
7月8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浙江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在管委会办公厅的大厅墙上发现挂着一份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重点各组联系对接分解表,其中一共包括了50个项目,具体对接到责任人、责任单位、对接的领导。黄义盛透露,“这些都是今年的重点任务清单,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之后我们把任务做了分解,从量、进度方面按照国家自贸试验区的要求在推进。”
除了推进具体项目、招商引资外,浙江自贸试验区还在推进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即推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根据国家可复制推广的方案制定的96条先进经验,目前自贸试验区已完成复制31条,正在复制56条,自主推广的经验还在研究梳理。
黄义盛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创新的工作,从实际带来的难度系数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没有一些现成的经验可以去借鉴,都是全新的概念,从方向的把控、风险的防范、政策路径的突破等都需要做非常多的工作,还要打破体制机制,要建立一些新的东西。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黄建钢表示,国际自贸区发展经历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贸易区,关注自贸区背后的经济效益;第二个层次是服务自贸区,更关注的是自贸区的整个服务产业链发展;第三个层次是知识产权自贸区。从国际自贸区建设的经验来看,自贸区除了聚焦于“做什么”,还更应聚焦“怎么做”,关键是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
湖北自贸试验区:“九省通衢”的引力 7个世界500强项目抢滩武汉
每经记者 张明双 每经编辑 杨 军
湖北地处中部核心,武汉又是“九省通衢”,这样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湖北自贸试验区在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可以发挥示范作用。
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3个月以来,各项工作正围绕贸易便利化和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截至6月30日,其已新增注册企业4500余家。在地图上呈三角形分布的武汉、襄阳、宜昌3个片区,目前正吸纳各方资本,逐渐汇聚了一批有特色的产业。
新增注册企业4523家
记者从湖北省商务厅获悉,从挂牌至6月30日,湖北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4523家,总注册资本336.27亿元。分片区来看,武汉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851家,注册资本274.07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55家公司。
记者了解到,武汉片区挂牌后的首家注册企业是湖北互联网“四小龙”之一的卷皮所设立的子公司。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注册效率令人惊叹,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营业执照。
事实上,通过多种手段在市场主体准入环节提速,是湖北自贸试验区的目标。目前光谷已启动“四证联办”商事登记改革,过去需要3周以上才能拿到的“四证”,现在只需2个工作日。
注册效率大幅提升只是投资便利化的一个缩影。日前,武汉片区还出台了加快改革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工作清单,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4个方面17类改革举措、207项工作事项。
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台一些更果断的措施,尤其是对应的工作清单,真正实现“三办”(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将对企业形成很强的指标性预期。
货物通关效率提升30%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曾表示,内陆贸易将是湖北自贸试验区的下一个关键节点,如何促进贸易便利化、对接“一带一路”,需要实践。
记者了解到,贸易便利化和商事制度改革,是湖北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推进的重点工作。其中,武汉海关推出“减免税手续汇总办理”和“减免税申请电子数据批量导入”两项通关新政,企业办理“征免税证明”的时间可缩短77%,货物通关效率提升30%,海关可以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的审核工作;湖北检验检疫局推出15条改革创新措施,包括检疫审批业务权限下放、进口食品“空检江放、空检铁放”模式等。另外,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也已经制定了时间表和线路图,包括13个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外贸易登记效率将大幅提升。
邹薇表示,自贸区的发展好与不好,外商投资、产业的外向度提升是很重要的指标,湖北自贸试验区应争取在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实现更多的便利。
武汉引进7个央企项目
日前,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在产业项目方面,引进1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50亿~99亿元工业项目2个,世界500强项目7个,高端研发机构9家,央企项目7个,民营500强项目3个。
邹薇认为,从功能上讲,自贸区不仅要吸引很多已成熟的大规模企业,还要培植一些正在兴起的新兴业态,要为更多的创新创业、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提供平台。
记者还了解到,湖北自贸试验区内多个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崛起,在东湖综保区,逐渐形成以联想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产业聚集;在光谷生物城,中源协和、天亿集团等健康项目新近落户;在襄阳,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正加紧建设。另外,武汉片区已有两家商业保理公司正进行注册,现已通过名称预核准,注册成功后,湖北将诞生首批商业保理公司,为中小企业打通资金链,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