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弃非 实习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每经记者 杨弃非 实习记者 谢孟欢 每经编辑 毕陆名
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运行已满百日。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截至7月10日,成都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达7608家,注册资本破千亿元,达到1026.36亿元。
同时,受益于自贸区的带动,今年上半年,成都外贸形势继续回稳向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812.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66.6%,其中,出口914.1亿元,增长61.4%,进口898.8亿元,增长72.1%。
“自4月1日正式挂牌以来,一批首创改革相继启动和落地,区内注册企业快速增加,各种要素不断聚积,改革创新红利开始释放。”在昨日举行的“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100天”新闻发布会上,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主任郭启舟如是表示。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徐闻在会上表示,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完成率高达88%,在简化报批流程、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际帮助和便利。
新增注册资本百天破千亿
昨日,每经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记者从“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100天”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从4月1日挂牌至7月10日的100天时间里,成都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7608家,注册资本达1026.36亿元。郭启舟认为,“区内注册企业快速增加,各种要素不断聚积,改革创新红利开始释放。”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洪涛表示,100天以来,自贸区对企业的红利释放已经相当明显了,“比如政府为企业降低制度费用,同时协助企业融资,帮助企业注册落户。”
作为成都区域的四大板块之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率先发布了三年任务清单126条和2017年任务清单49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短短100天成都自贸试验区就吸引了7000余家企业落户,注册资本也突破千亿元,但这中间,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020.9亿元,外资所占份额较小。
对此,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金泉在接受自贸君采访时坦言,相比内资企业,外资对自贸区的关注度还不够高,“下一步将针对这个短板,在国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自贸区开展活动。”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口额增长超7成
作为依托自贸区建设的唯一的铁路物流枢纽,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愈发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共开行377列,中亚班列开行14列,已实现每周去11回8双向稳定运行,继续成为国内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81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6.6%,占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6.4%。其中,出口914.1亿元,增长61.4%;进口898.8亿元,增长72.1%。
而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青松看来,这也说明了“自贸区对成都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自贸区挂牌尚未达半年,各项机制还不完善,许多内容都在探索当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自贸区对成都经济的初始动能已经开始释放。”阮青松向记者分析指出,“自贸区让许多以外贸为基础的企业将业务、经济实体转移到四川特别是成都,这是外贸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今年一季度,成都及四川的外贸情况就已呈现回稳向好态势,自贸区的挂牌,更多的是对外贸的刺激和带动作用。“因为主要的口岸在自贸区范围内,但企业不一定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是通过这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贸易条件。”张金泉向自贸君解释说。
成泸加快构建“四港合一”
探索“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重点任务之一。
此次发布会上,郭启舟特别提到了成都区域与川南临港片区的合作。“就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加强成、泸两地在‘空、铁、公、水’四港合一、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合作。”他说。
自贸区注意到,就在四天前(7月13日),成都与泸州签订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与川南临港片区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两地联动发展有了更为具体的整合机制,“空、铁、公、水”四大港口功能的协同化有了实现基础。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就是按照水陆空三个枢纽的规划设立的,这是四川有别于全国其他自贸区的特点所在。”区域经济专家、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邓玲向自贸君表示,“骨架已经形成,我们需要尽快将三个枢纽整合为一体化的立体枢纽,发挥其‘1+1+1>3’的整合效应。”
但同时,在邓玲看来,目前“四港合一”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各港口的运输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口岸功能还不够完善,在通关能力、检验检疫等方面还可以继续探索改革,同时还需要理顺成、泸两地合作的体制障碍,将改革试验进行系统化的推进。”
张金泉则向自贸君表示,对于“四港合一”,运输方式的协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功能上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进一步提升整个口岸的服务效率,从而为贸易提供便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