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30多年前曾在国内引发争议的标语,见证了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和深圳特区的发展,到今天依然在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通过使用“区内流转货物虚拟运抵”系统,将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9.2个小时缩短到了9分钟!
同时证明这种效率的是,从挂牌到现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日均新落户企业超过80家,截至6月底,新设市场主体达8000余户,注册资本超900亿元。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内陆四川自贸试验区正全力“敞开来做”。
效率:通关从9小时缩短至9分钟
如果说蓉欧快铁让成都和四川拿到了参与国际物流运输的入场券,那么,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贸易便利化的探索,则让他们在这场以物流为基础的全球供应链争夺中,更有信心和底气。
实现“贸易便利化”,必然需要优化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
记者获悉,目前,海关成都关区进口通关已经提速41.4%,出口通关提速37.5%,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的一部分,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部分货物的通关时间已从9.2小时缩短到了9分钟!
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关时间的大幅缩短,得益于最新启用的“区内流转货物虚拟运抵”系统,它取代了原有的人工录入运抵报告环节,直接在系统上操作,只要符合海关设定的相应条件,即可自动触发运抵,实现报关单放行。
“这个系统6月29日正式上线,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我们一共接收到申报区内流转备案清单182票,平均通关时间只要9分钟。”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霍伟东,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有点厉害”、“值得肯定”。在他看来,对企业而言,通关物流时间是生产经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是非常“有力度”的贸易便利化举措。
上述负责人还透露,如果系统运行顺畅、企业反映也比较好,将有望复制推广。下一步,他们也将进一步继续探索智慧物流平台、智慧通关管理等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货物贸易、口岸建设、海关监管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双流自贸试验区通关效率的提升,表明四川已经开始在货物通关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相信今后在这方面还会更多的创新和改革措施。
活力:新设市场主体日均超80户
四川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四川自贸试验区共新设市场主体8000余户,注册资本900余亿元,均居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前列。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挂牌至今四川自贸试验区日均新落户企业超过80家,另一方面,在这些“新生力量”中,内资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都远远大于外资。
以成都自贸试验区为例,作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主体,截至7月3日,在新增的7094家企业中,内资企业数为7029家、注册资本达896.2亿元,而内外资注册总资本为901.4亿元。
对此,霍伟东认为,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新增企业8000余家,说明市场对自贸区这个平台充满期待,而内资占比较大的情况此前就已出现,相对来说比较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总面积119.99平方公里的四川自贸试验区,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个区域,试验重点各有侧重,从新入驻的企业中可以窥见一二。
此外,截至6月底,入驻金融机构达1300余家,新开办金融机构90余家。“金融开放创新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四川着力要提升发展的服务领域。”戴宾认为,“着重介绍金融领域的成效,也是反映和检验自贸区建设的突出标志。”
创新:拟报送2条复制推广经验
记者了解到,很早之前成都就全面推广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经验,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与商务咨询合伙人、西南区业务主管徐闻表示,成都的先行先试确保了改革试点经验生根落地、释放红利。甚至有评论认为,成都自贸试验区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获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4月1日挂牌以来,四川对标先进、积极“取经”的脚步走得更快了些——
6月28日,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贸易物流、金融与专业服务等课题上进行合作;
6月29日,川南临港片区的泸州港与德国杜伊斯堡港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港口、贸易以及供应链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7月12日,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管理局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推动建立西部内陆与开放前沿互助合作推进自贸区建设的新机制;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除了已经基本完成前两批自贸区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外,四川自贸试验区正拟向上报送2条复制推广经验,包括“自贸试验区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和“多式联运一单制”。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做深化提升,下一步将按照相关流程上报国家相关部委。”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