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汽车,究竟算‘中国造’还是‘德国造’?”
面对记者的问题,蔚来汽车(德国)总经理张晖微笑着给出了答案:“我们是全球制造”。
2015年6月,蔚来汽车全球设计中心落户德国汽车城慕尼黑。两年后,这里的员工数从16名增长到100多人,这个团队推出的三款车型均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其中纯电动超跑EP9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创造圈速成绩记录,探索无人驾驶未来可能性的概念车EVE则已亮相美国奥斯汀车展,首款量产SUV车型ES8登陆今年上海车展后,正在瞄准中国市场。
何谓“全球造”?张晖以蔚来汽车全球设计中心的团队为例解释道,该公司员工来自中、德、英、美、巴西等20多个国家,其中德国员工占到四分之一,而中国员工仅占到十分之一;工作语言是英文,在上海、慕尼黑、硅谷、伦敦之间配置设计、研发和销售资源……这便构成了张晖所描述的中德汽车合作正在逐渐迈入的“下半场”。
“在我们这里不存在‘是中国车还是德国车’的问题,我们希望的是利用全球资源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张晖说。
时光回到1983年,当时中国刚刚下线第一辆大众汽车。今天,中国已超越美国和德国自身,成为德国车企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大众每生产2辆汽车就有1辆销往中国。
30多年后,新能源时代的中德两国汽车合作正在通往何方?
“中德目前新能源汽车合作不同于过去二十多年的汽车工业界合作模式。”均胜欧洲公司总经理吴枚告诉记者,过去基本是德国出技术,中国出市场和资金,搭建了一个浅层次的合作共赢模式。
吴枚表示,中国车企的研发从早期的沿袭到之后的革新都受制于舶来技术设定的外延。中国本土的研发更多是以国际技术本地化应用为目标”,“新能源汽车将改变这一格局”。
吴枚所在的均胜公司旗下的德国普瑞公司不久前宣布,其为奔驰新型48V微混动力车提供电池管理系统(BMS),并已进入量产阶段。
在蔚来汽车之外,更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前往慕尼黑“抱团”从事设计研发。6月初,康得新欧洲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在慕尼黑举行了投运仪式,其旨在成为中德两国在汽车轻量化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产业合作、资本合作、市场合作的重要平台。
不久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合作伙伴德国戴姆勒股份公司签署了一份框架协议,将通过在华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引进戴姆勒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至北京奔驰,依托优势、强强联合。
面对中国研发和品牌实力的日益崛起,一些声音也开始担忧,中国与德国在汽车领域究竟能否实现合作大于竞争的双赢格局。
“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是一个中德打通的平台,双方只有相互开放共同研发才能一同在新一轮挑战中胜出。”吴枚认为,中德双方将有望共同研发,并重新组织分配全球生产资源,成为新能源车时代最大赢家。
“双赢是一定的。因为新能源车要求大家首先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把这把火烧起来。”张晖说,中德合作大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与德国有许多相互需要的地方,包括供应链,“在这方面大家肯定是要紧密合作”。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则强调,中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中国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决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市场机会,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必须把握好这一机会。”王卫东说,我们欢迎德国企业抓住机遇,在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通过同中国汽车企业的务实合作,获得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