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黄修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经记者 黄修眉 每经编辑 高涵
金融危机后,大宗商品交易萎缩和各种严厉监管,令投行在大宗商品领域举步维艰,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在内的众多顶级投行今年来早已大幅收缩,甚至完全退出了大宗商品业务。
高盛作为一直以来坚守大宗商品阵地的投行,其大宗商品部门在今年一季度遭受十年来最糟业绩后,整个上半年都持续低迷。
彭博社4日报道称,高盛内部正重新审视大宗商品部门发展出路;出身大宗商品交易的高盛CEO贝兰克梵,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利润下滑总是周期性的,最终会迎来逆转”这条长期坚持的原则。
十年最糟业绩 坚守大宗商品市场的高盛态度松动
尽管并未透露具体数字,内部知情人士向彭博社表示,高盛大宗商品部门遭遇了近十年最差一季度业绩,并有着继续恶化的趋势。
这种情形是高盛全球董事长兼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未曾想到的。2013年,出身于大宗商品业务的贝兰克梵在接受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采访时,还坚持称“大宗商品是高盛的核心战略业务。”
在面对监管等压力,众多顶级投行纷纷撤出大宗交易“战场”时,高盛始终坚持着“利润下滑总是周期性的,最终会迎来逆转”的长期原则。然而,现在看来,这样的坚持收效甚微,高盛有所松动。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CEO贝兰克梵甚至表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项长期原则。
上月末在伦敦举行的董事会上,高盛管理层讨论了该部门的发展出路;高盛也对大宗商品部门开启了内部非正式审查。希望借助审查,对大宗商品部门的发展前景作出更好的规划。
该审查由出身油品交易的伊莎贝尔·伊利特(Isabelle Ealet)主持。她是高盛证券部门的三位全球主管之一,在2012年之前曾执掌大宗商品部门五年。几年前她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最欣赏的是高盛以结果论英雄的企业文化。不过,内部知情人士称高盛并未达成任何决定,也可能不会作出大规模调整。
高盛发言人迈克尔·杜瓦利(Michael DuVally)也在一封邮件声明中称,“大宗商品一直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的重要业务,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以确保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曾经辉煌难掩今日颓势 投行纷纷退出“战场”
高盛大宗商品部门拥有长达三十多年的历史。1981年,通过对农产品和金属制品交易商 J. Aron的收购,高盛正式拥有了大宗商品交易。此后,高盛甚至设立了高盛商品指数,借助新兴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也向市场普及了大宗商品交易的概念。
多年来,高盛一直声称其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引领华尔街投行。根据美国参议院一份有关美国银行参与大宗商品市场的报告,高盛大宗商品交易年收入从1981年至2000年期间的每年不到5亿美元,激增至2009年的34亿美元。
2011年,大宗商品交易占高盛证券投资业务营收的17%。到2014年时,大宗商品占证券投资营收的比例就只有8%。去年,该行的大宗商品收入不到11亿美元。不过根据英国分析公司联盟发展(Coalition Development)的数据,高盛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仍然在全球投行中排名第一。
“世界不同了,市场趋势更少,波动率更小,”咨询公司Energex Partners创始人、前摩根士丹利全球原油交易主管高兰·特拉普(Goran Trapp)表示。
金融危机后,大宗商品交易萎缩以及《多德-弗兰克金融法案》法案为代表的各种严厉监管,令投行在大宗商品举步维艰。因面临监管和政治压力,众多顶级投行早些年已经大幅收缩,甚至完全退出了大宗商品业务。
2015年,摩根士丹利出售了原油交易业务;2014年,摩根大通削减了大半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巴克莱和德意志银行也削减了这部分业务。
哪怕竞争对手一个个相继退出,高盛也未必能幸免于这场全球大宗商品之觞。伦敦分析公司Coalition Development Ltd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投行的大宗商品部门营收萎缩至十一年最低水平。今年一季度,全球投行大宗商品交易营收同比下降29%至8亿美元,还不到2012年的三分之一。
“除非大宗商品市场恢复交易生机,否则我们不认为高盛会重点关注大宗交易这一块了,”美国能源市场法律咨询公司代理律师罗伯特·皮斯(Robert Pease)对此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