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改“心”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6-19 03:33

    □《每日经济新闻》执行总编辑 李伟

    关于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主题,几经反复,最后我们还是定为“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之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的当下,我们这么做绝对不是为了追逐时髦。因为,不论是作为长期跟踪、观察电影产业的媒体人,还是作为一直热爱电影的观众,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电影产业,要从目前的“大国”变为“强国”,供给端的改革,或者说革命——是必由之路。

    回溯十年,我们可以说,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端的电影作品生产严重不足。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至少在表面上看,是整体壮大了。现在每次看电影时,国产影片片头那些动辄数十家五花八门的电影公司名头和“LOGO”的狂秀,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忍不住想问:现在中国到底有多少家电影公司?更不用说院线数量、银幕数量、票房规模、宣发公司数量。所有这些令人触目的数据都在向世界骄傲的展示:中国已然是一个电影大国。

    但是,静下来细细掂量,我们还是感觉心里发虚,手里冒汗。大,不等于强。这些年电影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土,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让人们瞠目结舌。但是,每年能让观众满意的优质影片、能让观众永远记住的经典作品,又有多少?

    现在电影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供给端优质作品的极其短缺和人民大众观影需求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矛盾。因此,提高供给端电影产品的质量及其数量,成为目前电影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经典理论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在供给端要素看得见的改革之外,我们认为,首要的改革——也就是思想领域的改革——在于改“心”。

    这是电影产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电影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电影产业本身强烈的文化属性。电影既是产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核心和灵魂是文化。

    文化产品的终极竞争力,在于“内容”。这一点,无论未来载体或者介质怎样变化、传播方式怎样改变,“内容为王”的铁律都是永远不变的。对电影而言,这个“内容”,就是能让人或震撼、或振奋、或激动、或悲伤、或哭泣、或狂喜、或留恋、或向往的充满人类正能量的好故事。

    电影是文化产品。凡文化产品,必须要靠“真心”“纯心”“初心”才有可能做好。换句话讲,必须要真正有“情怀”的人才能做好。在资本狂流中起伏不安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充满铜臭的“贰心”,忘记了电影的“初心”,哪怕你砸进金山银山,也无法做出经典的、贴近观众需求的好电影作品。在电影产业里,资本只能是制作出优质经典电影产品的“助力”,而不能肆意“越位”,成了“野蛮人”,充当了蛊惑人心的“阻力”。

    近年中国电影行业之所以大而不强,就是因为靠资本堆积起来的“大”,是“虚大”;而只有靠内容累积起来的“大”,才是“强大”。而内容,必须要用一颗“初心”“纯心”“真心”才能做好,这是无论多么巨额的资金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要真正做好电影产品,影视人必须从“浮躁之心”回归到“宁静之心”,从“利欲熏心”回归到“文艺初心”。

    何况,从根本上来讲,只有以“文艺初心”出发,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所谓的“利益”和“票房”,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质朴无比的《摔跤吧,爸爸》,还有历史上那么多的质朴无华但是伟大的经典作品,都是明证。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首先就要把“心”改好。我们只有以一颗无比纯真的“初心”,以充满理想、激情、情怀、使命感的精神状态,以一个电影“匠人”的工匠精神,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虚妄,借助资本的强大助力,才能把中国电影真正做强。

    到明年,改革开放就整整40年了。中国已然从当初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崛起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论从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来讲,我们都是全球的经济强国了。这样的经济强国,理应有全球最为强大的电影产业与之匹配。经济的大发展,应该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大发展。电影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更应该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个文化强国风采的标杆产业。可是,我们的电影产业要真正强大起来,还有一段路要走。供给侧改革已经是无法回避的选择。

    愿我们电影行业的广大同仁们,怀揣梦想、胸怀激情、充满情怀和理想,共同努力,用中国电影讲出一个个让世界感叹铭记的好故事,不辜负这样的好时代!

    现在电影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供给端优质作品的极其短缺和人民大众观影需求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矛盾。——李伟

    中国电影的供给侧改革,首先就要把“心”改好。只有以一颗无比纯真的“初心”,以一个电影“匠人”的工匠精神,借助资本的强大助力,才能把中国电影真正做强。——李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影院并购涉及金额超77亿 年票房超2000万的影院5年来首现负增长

    下一篇

    财经与电影界首次联袂发布 电影产业白皮书“洛阳纸贵”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