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陶玥阳
在资本市场的海洋里,有一种机构堪比“鲨鱼”,只要上市公司露出一丁点破绽,它们就会像嗅到血腥一样蜂拥而至,群起而攻——这就是沽空机构。
由于沽空机构专业技能过硬,资本操作手法老道,被盯上的上市公司往往难以幸免,不是股价暴跌,就是长期停牌,有的甚至被迫退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国际沽空机构,他们到底是什么来头?成功狙击问题上市公司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独门秘籍?面对沽空,上市公司是否只能束手就擒?与港股市场联动日益密切的A股市场,可以从这波沽空潮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本文将带大家一探究竟。
港股沽空风起云涌,市场新现四大特征
进入2017年,资本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沽空潮。比如在刚过去不久的6月7日,原本红红火火的港股市场平地起惊雷——浑水公司(Muddy Waters)、FG Alpha Management、哥谭市研究(Gotham City),三家国际沽空机构轮番上阵,针对三家港股公司分别发出沽空报告。
随后,当事公司纷纷采取紧急停牌、发布澄清公告等方式予以回击,也让资本市场为之震动。不少人不由回想起了2010年~2013年间的沽空潮。彼时,大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机构沽空,部分公司股价一泻千里甚至退市,至今仍未翻身。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的这波沽空潮较以往而言,呈现出四大新特征:
一,沽空密集爆发;
二,沽空力量逐渐向港股市场转移;
三,狙击目标瞄准百亿市值公司;
四,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大量内地南下资金参与港股市场炒作,首次正面接触沽空战。
相信关注市场的朋友已注意到,近年来在对中概股和内资股的沽空中,浑水(Muddy Waters)、格劳克斯研究(Glaucus Research)、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等境外机构频繁活跃于一线。
据统计,自2012年至今5年时间内,上述3家机构在“狙击”中概股和内资股的沽空战中,平均命中率高达75%。此外,还有一家名为“香橼研究”(Citron)的沽空机构,虽然自2012年6月后,再未发布过沽空中概股的研究报告,但其作为2010年至2013年那一波针对在美国、加拿大上市中概股的“沽空潮”的主力,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这些机构战绩究竟如何?请看下面这张图。
▲制图:NBD图数馆
三招,让沽空机构不再猖狂
其实这世界,有矛,就有盾;有进攻,就有抵抗。不管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从无一人或一家机构永远占上风。
那么,作为上市公司而言,如何抵抗、如何翻身甚至进而占据上风?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有三招可以让沽空机构不再“猖狂”。
短兵相接,直面沽空机构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会计学助理教授赵武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谈到了“积极沽空”这一概念,其指的是沽空者公开“贬低”特定公司股价以吸引公众、媒体、监管者甚至其他市场参与者等的广泛关注,并从股价下跌中获利的行为。
赵武阳表示,“‘积极沽空’近几年之所以发展得极为迅猛,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以至于所有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见解并吸引别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成功的‘积极沽空’案例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从而吸引了诸多追随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丝路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向记者表示,如果沽空机构所发布的企业造假、作假等信息并非事实的话,其代价也会很沉重,因此沽空机构一般会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采取行动。
如何应对机构的主动出击?梁海明认为,“面对积极沽空,上市公司应积极进行自救”,被沽空企业“首先当然是及时澄清事实,其次就是资金的准备,作为一个企业应当有较大的股东基础,也不应让自己过度依赖于高股价。”
“之前很多被沽空企业受伤很重,首先是因为大股东或者管理层质押了自己的股票来融资,这样被沽空就损失很大,而且沽空机构也特别视这样的企业为‘肥肉’。”
釜底抽薪,善用规则差异
除了驳斥沽空者歪曲事实和诉诸诉讼外,赵武阳指出,上市公司还可以诉诸技术手段。
“譬如变更交易所,催促股东不要把股票借出去,大量买入股票制造逼空行情,拆分股票,暂停交易等。一般说来,如果是个烂公司,做什么都没有用。如果是个好公司,逐点逐条详细回应沽空报告可能是个最可行的办法。”
梁海明也指出,作为上市公司,应当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为自己留下融资的渠道,当二级市场被沽空或者股价不振,其实就为原本的大股东,例如基金等股东提供了逢低买入的机会。一个规范经营的企业,对于长期股东而言低价绝对是进场良机,股价的波动不会,也不应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对于沽空机构提前放出风声,却又不指明具体公司名称,导致其他“嫌疑公司”股价大跌,这种“误杀”或“错杀”的行为,在赵武阳看来,“可能大部分是‘漏杀’”。他解释说,“这些公司应该被做空,但只是这一次浑水没有在他们头上动刀。从理论上讲,这些嫌疑公司的股东们实际上有点胆战心惊,要么对公司不是足够了解,没有足够信心,要么明知道公司已经估值过高,但希望能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所以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马上就想溜之大吉”。
为降低“误杀”或“错杀”的概率,赵武阳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避免出现过高估值(譬如,采取更稳健的会计政策),同时尽量采取办法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譬如,提高公司的透明度,采取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等)。”
对簿公堂,凭借法律制胜
事实上,香港地区证监会针对沽空机构频频狙击港股上市公司早已有所戒备。2012年6月21日,美国沽空机构香橼(Citron)研究发表一份长达57页的沽空报告,恒大股价在报告发表当日急剧下挫20%。
该机构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Andrew Left)于报告发表前不久沽空了410万股恒大股份,然后购回,获取逾280万元的名义利润,从中赚取了160万港元的实际利润。
2016年10月20日,香港证监会裁定莱福特违反《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77条所指的市场失当行为,要求其禁入香港市场5年,除了需要归还因为沽空中国恒大而获利的160万港元,还需支付约400万港元的相关法律费用。此次事件中香橼被罚是香港证券监管机构首次启动针对一位沽空者的法律行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赵武阳也指出,那些比较知名的沽空者都非常习惯跟公司打官司,他们希望的就是最广泛地吸引市场关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巴不得公司提起诉讼,届时整个市场都会关注这个公司,客户、供应商、银行、合作伙伴等都可能重新审视这个公司的情况。其他的沽空者也可能挖公司额外的黑材料。如果公司不想吸引太大的市场注意力,诉讼就不一定是个好主意。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泽佳在《美国沽空法律制度初探》一文中曾指出,美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在制定沽空法律制度时是非常谨慎而缜密的。赵武阳也表示,“美国证交会一直小心翼翼地不选边站,而是强调积极沽空对规范市场的巨大作用,只是不断重申会对那种散布假消息操纵股价的行为进行严惩。”
*注: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今日(6月16日)刊发的“沽空机构大调查”中一部分。欲知更多深度解读,点这里阅读原文。
每经记者 李佳 张凌霄 蔡鼎 高涵
每经编辑 赵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