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修眉 兰素英
每经记者 黄修眉 兰素英 每经编辑 贾运可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海洋里面,沽空机构就像是鲨鱼,只要上市公司露出一丁点的破绽,它们就会像鲨鱼嗅到血腥一样蜂拥而至,群起而攻。由于专业技能过硬,资本操作手法老道,被沽空机构盯上的上市公司往往难以幸免,不是股价暴跌,就是长期停牌,有的甚至被迫退市。
进入2017年,资本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沽空潮。与以往不同,这一波沽空潮呈现出短期内密集爆发、市场重心转向港股、百亿市值公司多发、内地南下资金首次直面“沽空战”四大新的特征。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2年至今的5年内,浑水公司(Muddy Waters)、格劳克斯研究(Glaucus Research)、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三家机构在“狙击”中概股和内资股的“战役”中,平均成功率高达75%。
这些来无影去无踪的国际沽空机构,他们到底是什么来头?成功狙击问题上市公司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独门秘籍?面对沽空,上市公司是否只能束手就擒?与港股市场联动日益密切的A股市场,可以从这波沽空潮中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为解答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并独家专访了近期沽空市场“新秀”——哥谭市研究(Gotham City)和FG Alpha Management两家机构创始人。
2017年6月7日,原本红红火火的港股市场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浑水公司(Muddy Waters)、FG Alpha Management、哥谭市研究(Gotham City),三家国际沽空机构轮番上阵,针对三家港股公司分别发出沽空报告。
一天内出现三起沽空事件,这声惊雷,不仅让被沽空公司纷纷采取紧急停牌、发布澄清公告等方式予以回击,也让资本市场为之震动,不少人不由回想起了2010年~2013年间的沽空潮。彼时,大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被机构沽空,部分公司股价一泻千里甚至退市,至今仍未翻身。
值得注意的是,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整理,今年以来的这波沽空潮较以往呈现出四大新的特征:其一,沽空密集爆发;其二,沽空力量逐渐向港股市场转移;其三,狙击目标瞄准百亿市值公司;其四,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大量内地南下资金参与港股市场炒作,首次正面接触沽空战。
一天三起沽空创纪录
6月7日的港股市场,可能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当日,国际沽空大鳄浑水公司创始人卡森·布洛克在SOHN香港投资会议上,宣布沽空敏华控股,并细数了该公司的五大“罪状”,包括未披露债务、税务信息不一致、出口数据疑造假、利润率过高等问题。消息一出,敏华控股股价在短短几分钟内便从7.40港元暴跌至5.67港元,跌幅一度高达15%。为了应对股价的异常波动,敏华控股宣布紧急停牌,并称公司将在稍后发布澄清公告。
就在布洛克宣布沽空敏华控股后,另一家沽空机构FG Alpha Management紧随其后,也在该会议上宣布沽空达利食品,其质疑主要针对上市公司广告费、运营成本、预付款、资本开支以及税务信息不一致等方面。消息发布后,达利食品股价快速跳水,一度跌逾7%,尾盘稍有回升,收盘跌6.52%,市值缩水41.08亿港元。但次日,达利食品股价收涨3.95%。
实际上,早在当天上午,著名沽空机构哥谭市研究已经发布了一份针对瑞声科技的沽空报告。但与前述两个案例不同,在5月11日和18日,哥谭市研究已分别发布报告沽空瑞声科技。不过,就在“吃瓜群众”纷纷觉得瑞声科技被“成功拿下”时,事件却出现了戏剧性转变——哥谭市研究的沽空报告遭到了业内著名同行的质疑。
6月6日,匿名分析发声力挺瑞声科技,称哥谭市研究的沽空报告错误连篇,没有最基本的常识和逻辑。6月7日,哥谭市研究再发报告继续沽空瑞声科技,回击匿名分析的指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对同一时期的同一家公司,两家著名国际沽空机构却观点相左,这种情况在最近五年的全球金融市场实属罕见。而一天之内三起沽空,也是近五年沽空行业前所未有的现象。
沽空力量向港股市场转移
一份接一份的沽空报告,在让被沽空公司压力倍增的同时,也让许多投资者回想起了一段往事。2010年~2013年间,沽空机构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发起了一波沽空潮,大量中概股公司遭质疑后股价重挫甚至最终退市。
比如,2010年6月,浑水公司发布针对东方纸业的沽空报告,打响了浑水公司沽空的“第一枪”,也开启了中概股集体遭遇沽空的序幕。同年8月底,著名财经杂志《巴伦周刊》刊登了题为《警惕中国企业借壳上市》的评论文章,对借壳上市的中概股提出了批评,引发市场对中概股的进一步关注。同年11月,浑水公司再度出手,发报告沽空绿诺科技,使得对中概股的沽空再度升级。经过多轮争辩,绿诺科技最终退市,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如今,这批沽空机构又将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场。尤其最近五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11家国际主流沽空机构,总共沽空了全球100家公司。其中,遭遇沽空的港股公司就有32家。最近两年尤为密集,2016年共计8家,今年至今则已有7家港股公司被沽空。出手的沽空机构除了该领域的大鳄浑水公司、格劳克斯研究、香橼、匿名分析等,还有哥谭市研究、爱默生分析、FG Alpha Management、Blazing Research、Triam Research、钟馗研究等11家主流机构。
不过,中概股和内资股并非沽空机构的唯一目标。近五年内,仍有10余只其他市场的外资股票被沽空。例如2017年3月,哥谭市研究针对德国公司Aurelius Equity Opportunities发布了沽空报告。
百亿市值成沽空机构“新宠”
申万宏源海外研究团队王海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来沽空机构出手频繁,出击对象也是市场热点公司。从最近沽空报告的内容看,哥谭市研究称瑞声科技利润率虚高,科通芯城被质疑市场前景不好,这些都是质疑公司财务数据不够好。与过去相比,对质疑公司财务数据的沽空行为,市场反应已经大不如前。
王海涛指出,从今年的沽空案例来看,由于几十亿港元市值的股票流通性小,达不到沽空机构想要的效果,因此其大多选择百亿港元及以上市值的公司下手。
由前香港大行分析师组成的港股专业投资者(Pro Investor)团队则向记者表示,今年沽空机构狙击的对象多是年内表现强势的明星股或热门题材股。这些股票由于获利盘颇丰,市场反应敏感,为沽空机构创造了(需要的)大跌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2016年,沽空机构选择的港股沽空目标主要集中在市值几十亿至百亿港元的公司。例如,2016年12月13日被Triam Research沽空的中国全通,沽空报告前一交易日该股市值逾44亿港元。同年12月28日,中国擎天软件被钟馗研究沽空,其在前一交易日的市值还不到40亿港元。去年底被浑水公司沽空后暴跌的辉山乳业,当时的市值也不过60亿港元左右。
但从今年初开始,沽空机构逐渐将目光锁定在了市值百亿港元甚至千亿港元,有着不错成长性和丰厚分红的明星企业身上。比如,丰盛控股被沽空前一交易日市值超过560亿港元,瑞声科技被沽空前一交易日市值逾1340亿港元。最新“中枪”的敏华控股和达利食品,在被沽空前市值也均超过百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场逐渐成熟,沽空报告的杀伤力有时候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以前沽空报告对个股杀伤力大,(往往)使其股价跌幅过半,甚至能跌到让大股东质押股票被强行平仓的地步。”王海涛表示,“但今年沽空行为对股价的影响非常小,个股跌幅能达到10%~20%就不错了。”
记者发现,相较于德普科技和辉山乳业去年被沽空时超过90%的单日跌幅,今年沽空机构针对港股市场总共7家内资公司的沽空中,沽空当日股价波动最大的科通芯城,跌幅也只有22%。其次是4月25日被格劳克斯研究沽空的丰盛控股,当日跌幅约12%。而其他几家公司被沽空当日跌幅均在1%到11%之间。
内地资金直面沽空大战
为何今年以来沽空机构频频选择对港股出手?为何目标都是内资公司?
记者注意到,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存在一定差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不仅允许沽空,也允许机构或市场人士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提出合理质疑。
此外,被沽空的港股公司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南下资金参与程度较高。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大批内地资金南下“淘金”,但对港股沽空机制却鲜有了解。因此,只要沽空机构一出手,这些资金往往不知如何应对,极易出现恐慌情绪,无法对报告所质疑的问题进行理性判断,只要他们被“吓退”,沽空机构就“得手”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香港联交所截至2017年5月22日的数据发现,近期被沽空的德普科技、丰盛控股、中国宏桥、辉山乳业、科通芯城、瑞声科技都是南下资金的重仓标的。其中,德普科技港股通持股占已发行股份比例为24.3%,丰盛控股港股通占比为14.2%,中国宏桥港股通占比为9%。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来香港上市公司被频繁沽空,与近年来港股与A股联动加深有关。“那些被沽空的公司一般都有着股价虚高、有人炒作、财务数据不扎实、公司表现与行业景气度不吻合等特征。”黄立冲表示。
从近期被沽空的7家港股公司来看,大部分被质疑的问题都集中在远超行业水平的利润率、未披露贷款或关联交易等方面。沽空机构要出手也不会随意“点兵点将”,必是有备而来。
对于南下资金如何防范此类投资风险,王海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建议,通过港股通南下的内地资金,可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大市值股票,因为大市值公司管理往往更为规范完善;同时可从公司治理方面考察一只股票,尽量详尽了解公司的治理历史,例如公司此前是否做过折价较大的配售或公司是否曾给出很高的业绩指引却未能达到等,这些都有可能表明该公司治理不善,存在被质疑的风险。
“嗜血狂鲨——国际专业沽空机构调查”组稿:
【启示录】澄清事实、善用规则、对簿公堂 三招让沽空机构不再猖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