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是否纳入新兴市场指数,在连续折戟之后终于迎来了第四次大考。据MSCI官方称,将于北京时间6月21日凌晨公布是否将中国A股纳入全球新兴市场指数。
券商人士预计,此次冲关成功的概率相对较大,果然如此的话,有望给A股带来约7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资金。虽然不多,但鉴于拟纳入标的均为“大而美”,恐将继续强化A股当前追逐白马龙头的格局。
四度闯关概率提升
“2016年下半年以来,虽然监管对MSCI进入的意愿和关注度在下降,但是,与MSCI相配套的政策和A股的市场化进程逐步推进。随着MSCI以互联互通取代 QFII 的方式纳入A股,MSCI 新兴市场指数纳入A股的障碍基本被扫清。”浙商证券分析师孙付曾表示。
今年3月份,MSCI 提出了新方案,在互联互通的框架下,通过缩小标的范围、降低权重配置,使得方案的可行性更高。
方案和以往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股票池规模缩小。从448只下调至169只,只包括沪股通及深股通下交易的大市值股票,没有创业板股票,沪深主板占比达84%,中小板股票占比16%。
二是权重配置有所降低。按照初次纳入5%的比率计算,A股在MSCI中国指数中预计占比从3.7%下降至1.7%,在新兴市场指数中的占比从1.0%下降至0.5%,在全球指数中的权重则下降至0.1%。
三是,首次提出以互联互通为渠道的框架,取代此前提案中基于QFII/RQFII渠道的框架。
孙付认为,鉴于新方案缩小了股票池规模,且成份股的资本管制更少,使得注重可得性、追踪误差以及资金流动的国际投资者更容易接受该方案,预计在2017年6月A股被纳入MSCI的概率为60%。
“2017年A股冲关MSCI概率将大幅提升!”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夏敏仁表示,通过回顾近年来A股进军MSCI指数系列的历程,可以看到监管层为加入MSCI,在制度改革和股市流通性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虽然同发达国家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相比仍有距离, 但这一差距处于不断弥合的过程中。尤其对2017年而言,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变、大陆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全面构建以及监管层同MSCI达成的共识,都大幅提升了A股纳入MSCI中国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冲关成功的概率。
增量资金非是重点
经过三次“复读”之后的第四次大考,A股若能成功冲关,跻身MSCI新兴市场指数之列,将给A股带来多少增量资金?
据广发证券测算,根据MSCI公告,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追踪MSCI新兴市场指数与MSCI全球市场指数的资金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与2.8万亿美元。在5%的纳入初阶段,按照A股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及全球指数中的权重分别为0.5%、0.1%计算,将为A股引入分别约75亿和28亿美元,合计103亿美元(约合700亿人民币)。
6月13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金额为3570.71亿元。预估增量资金占13日成交金额比例为19.60%,而当前市场量能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夏敏仁指出,从资金规模来看,A股纳入MSCI 指数体系所能带来的实际总量效应有限,历史经验显示,是否被MSCI指数所接受并不会成为影响A股走势的主要驱动力。并且,由于纳入MSCI被动指数并不等同于受到主动认可,再加上市场预期的提前透支,短期内很难对A股价值中枢形成直接影响。
天风证券策略团队刘晨明等认为,纳入后给A股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并非问题的关键,真正意义在于,在国内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融合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贴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一个开放、市场化、规范化、非投机的股市能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结构行情值得期待
MSCI官网披露的新方案中,行业配置前三位仍分别为金融、工业及可选消费,其中金融占比由27.5%降至22.5%,可选消费占比由11.3%升至15.5%。此外,必须消费占比由6.4%升至9.8%,消费板块合计占比高达25.3%。房地产占比由5.8%升至7.9%,电信服务占比由0.9%升至1.9%;而医疗健康占比则从6.5%降至3.8%。
“从预期的层面来说,一旦A股以现方案通过MSCI大考,由于MSCI新框架将A股中小股票剔除,并且将消费股比例大幅提升,目前A股这种追逐白马龙头、‘以大为美’的格局将被继续强化。”天风证券策略团队表示。
方案中含有17只券商标的。广发证券陈福团队认为,若成功纳入,券商A股将得以在引入资金中分羹,境外资金流入或有助提升市场情绪,带来短线利好冲击。
招商证券金融组郑积沙、王立备、马鲲鹏等回顾历史发现:增量资金预期来临,无不驱动券商甚至大盘持续向上。如14Q4沪港通、16Q4深港通、15Q2冲关MSCI、16Q2冲关MSCI,券商皆有不俗表现,甚至逆市上扬。因此,预计短期(6-7月)券商板块存在配置机会。逻辑在于:第一,MSCI窗口期背景下,对券商股价的提振作用是非常明确的;第二,投资者此前因监管、资管的误读造成对券商股的错杀,压力情绪有望逐步缓释,同时监管6月难现收紧预期;第三,券商估值触底的背景下,存在底仓迁徙可能。
来源:中国证券报(微信号:xhszzb)记者:王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