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之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的2016排名上,伦敦仍遥遥领先地排在全球88个城市的第一名。事实上,伦敦在过去10年当中有9年排名第一。这个拥有70万金融从业人士、每年各种外汇交易总额占全球三成以上、每天交易可达1.9万亿美元的城市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金融中心。
但随着今年6月英国大选结果出炉,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开始褪色。人们看不清英国脱欧的前景,也不知道这个过程将持续多久。同时,欧盟的几个成员国开始扶持自己的城市,与伦敦竞争“国际金融中心”角色。这其中,巴黎把更多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业务,作为意欲获得的重要竞争资本。
伦敦:从崛起到陷落
在伦敦逐渐成为欧洲金融中心之前,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曾经是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19世纪初,英国金融家用各种手段支持国家信用,筹措资金募集军费,打赢了拿破仑的法军,从而树立了这个国家最早的经济信用。美国的崛起无疑有助于伦敦成为沟通欧美大陆的桥梁,再加上完备的法律体系,在两场世界大战之后,终于完美地巩固了这座城市目前所拥有的地位。各路媒体对此用一种近乎夸张语气描述银行家们的工作模式:早上起来先看东京、上海和香港的股市;到办公室后针对欧洲金融市场做出一个个决定;到了下午茶时分,就可以去了解纽约股市开盘后的情况了。
整个伦敦市和英国努力为银行家们提供服务:租金要比巴黎更加低廉的写字楼;企业税远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律师团队。2003年一份研究报告比较了伦敦与法兰克福和巴黎之间的金融环境状况,最后的结论是,伦敦在政策的宽松、劳动力成本、工作模式、税率以及金融机构创新等主要指标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这个优势看起来十多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仅英国本身评估机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多年将伦敦置顶,就是在“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上,伦敦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和纽约争夺世界第一的城市。
这或许是2011年中国政府决定在伦敦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原因。中方的决心在随后取得了进展。2013年工行在伦敦发售了首批离岸人民币债券,接下来国家开发银行也在伦敦发售了人民币债券。2015年,中英双方开始讨论如何对接上海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即“沪伦通”)。其余中资银行也随后跟进,计划发行相关债券。人民银行也发行了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到2016年年底,英国已经成为仅次于香港的世界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2016年,6月10日,中国财政部在伦敦发售了30亿元三年期人民币债券。两周后,英国脱欧公投举行。随后一切似乎戛然而止,再也没有更多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消息传出来。
接下来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一年,到今年英国大选后,脱欧已经提上日程。外界对英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脱欧”(有三种模式脱欧,挪威模式,冰岛模式和瑞士模式)感到疑惑。在脱欧之后,设在伦敦面向欧洲的金融机构将不得不接受来自欧盟和英国的双重监管(这一点由脱欧谈判的最终条款决定),原来的一体化监管环境消失。而英国政府在脱欧问题上动作迟缓,举棋不定又制造了“脱欧过程不平坦”的预期,对于逐利的资本来说,这个预期将迫使它们不得不考虑伦敦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去寻找在法律上、政策上更加能够有利于开展业务的地方。今年英国大选,保守党出乎意料地未能保住议会绝对多数席位而被迫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组阁,更加剧了金融界的上述预期。
英国要离开欧盟,已经随着相关脱欧文件递交布鲁塞尔确认。许多金融机构也要撤离伦敦,例如欧盟银行监管机构和欧洲清算银行这样头上顶着“欧洲”一词的机构。也有一些机构在悄然布局。今年5月,在筹划了10个月后,摩根大通决定将在伦敦的近千人团队转移到卢森堡、法兰克福和都柏林,未来转移的人员会达到4000人,约占整个摩根大通英国雇员的四分之一。被危机困扰已久的德意志银行也计划撤走4000人。
在伦敦的要走,在别处的正有人求之不得。脱欧公投不到一个月,时任法国总理瓦尔斯就公开声称,要将巴黎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在GFCI2016年排名上,巴黎排名29名,在欧洲城市中落后于苏黎世(第11名)、卢森堡(第18名)、日内瓦(第20名)和法兰克福(第23名)。都柏林排名第33名。但是法国人有足够的信心。法国央行行长加劳表示他正在游说一些计划离开伦敦的金融机构将办公室设在巴黎。
巴黎的选择:抓牢人民币
2016年年底,一位重量级的法国金融界领导人克里斯蒂安·努瓦耶曾经到中国游说中方支持巴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法方安排努瓦耶的来访体现出了一种精心的选择。2013年欧盟与中国签署3500亿元人民币互换计划,时任法国央行行长的努瓦耶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来访充分显示了巴黎在取代伦敦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上毫不掩饰的决心。
“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有40%用人民币结算,”努瓦耶当时在相关活动上表示。他还表示,由于中国正在不断推动本国企业“走出去”。中资企业在法国的大量并购和投资需要融资服务,如果发行人民币债券,则可以为这些并购企业提供融资,也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在欧洲的金融影响力。
最后,法国人还有抛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建议:中法在非洲的联合投资项目融资可以通过巴黎的银行使用人民币操作,这样有利于推动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其实这个建议是2012年法国电力公司前总裁杰哈尔·梅斯特拉耶(Gerard Mestrallet)提出来的,法国人一直没忘记这个建议。
法国人牢牢地抓住了“人民币”三个字,是因为它在人民币业务上确实有自己的优势。英国脱欧之后,宣布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还有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和都柏林。除了都柏林之外,巴黎和另外两个城市都有一定程度的人民币清算能力。中国所有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巴黎设有分行或者办公室,巴黎一些银行已经发行了人民币债券。同时,还有法国的银行获得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RQFII)。实际上已经可以从事一定程度的以人民币计算的贸易融资和支付等工作。离岸人民币债券当中,大约有30%左右为欧洲投资者所掌握,而这30%当中的九成以上为德国和法国的投资者掌握。法国已经有当地银行和一些企业(如雷诺)发行了人民币债券。总之,巴黎在离岸人民币交易活跃程度要超过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交易总量是布鲁塞尔的2.7倍和法兰克福的3.2倍。
但是,笔者走访的法国学者也有人认为,巴黎如果不改变它高税收和僵硬的劳工政策,将严重地削弱这座城市的竞争优势。这里面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法国的35小时工作制,这对于需要跨时区操作的金融行业来说是个极大的障碍,容易受到劳工组织的反对。英国在这方面表现极为灵活,可以接受这个行业所需要的兼职和加班的特点。至于在税收方面,法国企业界目前普遍认为新任总统马克龙会推动目前的企业税从33%将至25%左右,虽然仍旧高于英国的19%,比德国的29%已经取得了优势,也远远低于卢森堡。
虽然法国提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中方对于伦敦并没有关闭大门。2016年11月,第八次中英财金对话举行。中方财政部公布的成果显示,将支持伦敦继续成为世界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双方将同意将在下一步开展操作性制度和安排的研究与准备;中方承诺将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中方决定给予符合条件的英国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牵头承销熊猫债券的资格等。
这场“国际金融中心”之争目前只是刚刚拉开帷幕。不过,人民币业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成色,显然受到了重视。这背后固然是有各种中国的经济和政策因素推动,其中也有一个因素是欧盟和英国都希望乐见的,正如笔者在2015年底走访布鲁塞尔时一位欧盟官员所说的那样,人民币国际化会促进欧元与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对欧元区的金融秩序具有缓冲作用。
(来源:华尔街见闻,作者:吴梦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