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余冬梅
每经记者 张钟尹
6月12日,财政部发布了5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7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51亿元,同比下降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122亿元,同比增长1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4102亿元,同比增长6.4%;非税收入1971亿元,同比下降12.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财政部解释称,5月财政收入增幅较低,主要受相关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去年同月部分收入基数高等影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表示,非税收入的下降符合我国合理规范非税收入、正税清费的目标。
非税收入同比下降12.5%
此前财政部在对4月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时就曾预测,受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后期收入增幅可能继续呈放缓走势。
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73亿元,同比增长3.7%,而在4月份,该增速为7.8%。其中,税收收入14102亿元,同比增长6.4%;非税收入1971亿元,同比下降12.5%。
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5月主要收入项目中,增速较为显眼的有:
企业所得税5259亿元,同比增长24.8%;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315亿元,同比增长26%;关税255亿元,同比增长17.9%。
出口退税1131亿元,同比增长20.9%;
车辆购置税264亿元,同比增长24.8%;
资源税115亿元,同比增长67.2%。(注:财政部称,主要是部分矿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去年7月1日起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对绝大多数矿产品实行从价计征带来翘尾增收。)
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429亿元,同比增长28.9%;土地增值税489亿元,同比增长29.2%;房产税233亿元,同比增长12.9%;耕地占用税145亿元,同比增长45.6%;城镇土地使用税153亿元,同比增长23.6%。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近3个月来,国务院已5次部署减税降费措施,力求兑现全年为企业减负万亿元的承诺。其中在一季度已出台降费2000亿元措施的基础上,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六方面减税举措,预计全年将再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税负3800多亿元。
6月9日,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减税方面,实施了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等政策;在降费方面,已出台清理规范一批涉企收费,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推进网络提速降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政策。
长江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减税降费对财政收入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降费导致的非税收入占比下滑,今年前4个月非税收入占比较去年底已下降3.7个百分点至14.6%。
该研报显示,从结构上看,年内减税降费政策重点利好小型企业,有助于中下游及出口导向型小型企业盈利持续改善。
在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减税降费有利于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进而在加大民间投资、加速制造业修复、促进企业及居民消费、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等多个维度对经济增长实现正向推动。
民生领域支出保持较高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5月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至年内最低。
在主要收入项目中,国内增值税4042亿元,同比下降13.8%。受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翘尾减收以及去年同期各地清缴营业税导致的高基数(去年同月营业税大幅增长76%)等影响,改征增值税下降44.6%,同比减少1111亿元,拉低本月税收收入增幅8.4个百分点。
不过,财政支出增速并未随之放缓。5月份数据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91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724亿元,同比增长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91亿元,同比增长9.8%。
上述研报显示,从总量上看,受益于企业盈利状况较去年明显修复,今年财政收入将总体改善,减税降费对政府支出能力影响或相对有限。初步测算,即使计入减税降费政策的冲击影响,中性情境下全年收入增速或仍将达到10%以上水平(去年全年4.5%;今年一季度14.1%)。
从主要支出项目来看,多个重点民生领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467亿元,其中住房保障支出2276亿元,增长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791亿元,增长21.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454亿元,增长17.6%;教育支出11347亿元,增长14.3%。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认为,用于重点民生领域以及稳增长方面的财政支出要保持增速,未来还要调整收支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华泰证券分析师徐阳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未来可以考虑通过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中的流动性,防止去杠杆过程中出现较大经济波动,同时通过财政政策提供除基建外的其他公共品,例如医疗保健、教育等,这对稳增长更有意义。
每经编辑 赵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