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吃货们在最近几年,一定感觉到自己的饮食偏好逐渐“国际化”了吧。大龙虾、三文鱼、牛排、美式火腿这些外来食品越来越多地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这些饮食潮流背后,是中国食品行业海外“圈地”收购的结果。由于中国国内可供开发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和满足消费者升级的需求,中国食品行业最近几年掀起了“走出去”的浪潮。
据彭博社等媒体报道,全世界从莫桑比克到阿根廷的广大范围内都出现了中资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外购买农地生产大米,而且还大举收购国外成熟的食品和乳制品厂商。例如澳大利亚最大乳制品生产商VDL就被中国商人卢先锋收购,而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火腿生产商Smithfield则被双汇控股的万洲国际收购。如今,万洲国际在郑州的猪肉厂使用Smithfield提供的生肉,为中国消费者生产着地道的美式猪肉制品。
▲图片来源:彭博社
为了“吃货”们的口福,中国企业在全世界奔波打响了一场“餐桌保卫战”。
农地吃紧,中国企业海外开荒种地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了解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地球人口可能会在未来达到97亿的峰值。为了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粮农组织认为,全球粮食产能必须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70%。集约化大规模机械生产是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农业科技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海南岛农民使用无人机播种的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可利用耕地面积的狭小是制约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今年2月中国新闻网的报道,仅在“十三五”期间,因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等原因,预计耕地面积就将减少7000多万亩。
即使中国制定了18亿亩(相当于1.2亿公顷)“耕地红线”的政策,但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耕地面积仍然相当局促。据东方网,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甫宁认为,中国有2.6亿农户耕种1.2亿公顷农田,平均每户耕地面积还不到半公顷。如此狭小的耕地面积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展开使用。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收购农地生产粮食。这种土地收购也开创了中国和东道国双赢的模式:
一方面中国企业获得了大面积的成片耕地可以生产粮食,销回国内;
另一方面东道国农民可以学习中国先进的农业科技。
这种双赢模式的最佳案例,要属湖北襄阳的万宝粮油公司在莫桑比克中标获得的一块2万公顷的林波河谷耕地。根据莫桑比克投资中心的报道,中国与莫桑比克合作设立的农业基金拿出了1000万美元支持这个项目的运营建设,而万宝粮油更是投资了2.5亿美元大力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和农业机械设备,不惜血本地经营这片耕地。
莫桑比克政府的项目负责人ArmandoUssivane表示,中国企业的到来让当地农业看到了曙光。这片水土肥沃的河边谷地因为莫桑比克内战原本已经荒废了16年之久,8000多名农民生活在这里。万宝粮油带来资金和技术,使得这片土地重现生机,粮食产量也有望回到战前的巅峰水平。
万宝粮油不仅为当地社区修建学校和公路,更是培训了300名当地农民,教会他们中国的农业技术。
随着中国对海外农业的大力投入,全世界也在“搭便车”享受着中国人带去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森特·马丁对中国“负责任”的投资方式表示赞许。他说,“中国的做法对当地社区也带去了利益,有助于当地农业产量的提高。”
中国企业的大力收购下,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的耕地纷纷变成种植大米的稻田,缓解了中国国内的粮食供应压力。
中国白领消费升级,海外收购“为我所用”
除了粮食安全的考虑,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白领阶层的饮食消费也在升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00克每天,不仅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80克/天,甚至超过了日本。
▲图片来源:彭博社
随着中国城市白领阶层对蛋肉奶的消费量增加,他们的食品消费也更加趋向高档化和国际化。在这样的需求支撑下,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收购发达国家的知名农业品牌,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国际化的产品。
据彭博社,毕马威奥克兰负责人伊恩·普劳福德介绍,“中国在海外收购的食品公司都是顶级的公司,中国人只认著名的品牌。”据统计,自从2005年以来,中国食品工业的海外并购累计已经超过520亿美元,而且绝大多数投资集中在发达国家的行业内历史悠久的知名企业。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累计进口奶粉54.7万吨,中国消费者对进口高档乳制品的需求,使得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乳业传统强国大举并购当地乳企。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6年2月,宁波商人卢先锋旗下的月亮湖投资公司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审批通过,正式收购了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乳制品企业VDL,交易金额2.8亿澳元,约合13.16亿元人民币。这并不是首家中国企业对境外乳企出手的案例。此前,澳优乳业就全资收购了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光明乳业收购了以色列乳品公司TNUVA集团、荷仕兰也全资收购了一家新西兰工厂及四万亩的牧场。
商务部官网信息显示,始建于1825年的VDL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拥有25个农场,在1.9万公顷的牧场上总共养殖了2.6万头奶牛。该公司年产牛奶1亿升,为澳洲最大单体牛奶供应商。据彭博社报道,“月亮湖”计划将这家192年历史的公司产品包装成“绿色新鲜”的高档形象在中国推广,并在未来将新鲜牛奶运送到宁波港口,进而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销售。
除了乳制品行业外,2013年双汇收购Smithfield花费的47亿美元,也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的记录。根据CNBC报道,位于弗吉尼亚州的Smithfield是美国最著名的猪肉制品生产商之一,其生产的培根、火腿等制品充满了弗吉尼亚当地特色风味,非常具有代表性。
▲图片来源:CNBC
中国企业在收购Smithfield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通过增加当地雇员和投资金额等实际行动,逐渐消除了小镇居民当初对收购案的怀疑和反感。“这个小镇的居民相当保守,他们被中国人收购自己的公司吓到了,”当地报纸《史密斯菲尔德时报》编辑爱德华兹称,“如今这一切已经烟消云散。”
双汇通过收购Smithfield,也将地道的美国风味搬到了其在郑州设立的猪肉生产厂。中资企业的收购不仅没有使得美国传统的猪肉制品文化消失,反而将美国风味引进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食品行业的海外并购不仅着眼于消费市场,中资企业在产业链上游的储存、生产等环节也有意延揽国际先进技术。2016年2月3日,瑞士种子和农药生产商先正达公司(SyngentaAG)宣布,中国化工集团出价超过4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000亿)现金收购这家公司。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一轰动性的交易直到当年8月才被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化工击败国际农业巨头孟山都,成功收购先正达公司的案例,也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每经编辑 郑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彭博社、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